问:《盖洛普写给中国官员的书》英文原名是“The Coming Jobs War”。为什么不是“环境战争”、“资源战争”而是“就业战争”?
答:综合看盖洛普在全球多国的研究,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希望能有一份好工作。这个问题暂时在中国没那么突出。经济好时,大家可能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严重。经济不好时,这件事就非常严重。幸福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任何人来说是有份好工作,它既能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求又带给人成就感。而解决就业是各国政府为保障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业决定国家命运。
问:书中例子说的还是美国,对中国有多大的参考意义?
答:虽然国情不同,但从民众的角度讲,问题是一样的。这个问题在美国显得迫在眉睫,从大选来说,经济说到底就是就业问题。谁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谁就是下届美国总统。如果奥巴马能把失业率稍微降一个百分点,基本上就胜券在握了。对中国而言,今天我们的经济相对比较好,可能你没感到这么大压力,但进行消费者研究、民生研究的话,这件事非常关键。住房、医疗的基础是有一份好工作。中国现在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听起来这是好事,但很多人的工作一般,真正能实现自我的工作恐怕不多。
对于一份好工作,作者认为不光要看现在,也要看未来。世界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谁能创造更多的以知识为导向、为基础的就业机会,对这个国家来讲,它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否则,吸引不了人才。从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就业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凸显。
问:盖洛普最近发布了一则关于保罗·瑞恩的调查,假如他成为美国副总统的一个调查。39%的人认为他很好,42%的人认为他不太好。在正式结果出来前,调查结果会不会影响民众的选择?
答:事情是互动的,尤其生活在信息时代。如果从新闻媒体的研究来看,这是一个铁三角,竞选候选人,媒体和民调互相影响。民调可能反映了民众想法,通过媒体后部分内容被写出来,影响民意,民意又反映到民调上。这是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过程。在美国,媒体是第四权力,可以说美国是四权分立。
问:这份报告是盖洛普自行发布还是与组织机构合作的?
答:在美国,盖洛普做民调不接受任何政党、个人的赞助。同样,它的调查也不受任何一方影响,它就是客观反映民意。它关心重大事件发生后,民众、社会对事件的反映和事件的影响。
问:做这一类的调查和商业调查有什么不同?
答:方法上两者一致。有些调查可能是盖洛普自己来做,有些调查受委托做。委托做的调查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问卷。但客户不会干预调查方法的使用,大家基本上能达成一个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