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5-26 22:22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5月26日,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041.SH,下称“海光信息”)和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603019.SH,下称“中科曙光”)分别发布了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海光信息计划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同时还将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两家公司股票自5月26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都有中科院背景。其中,海光信息是一家在CPU(中央处理器)设计领域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头部企业,当前市值约为3160亿元;中科曙光则是一家服务器与高性能计算(HPC)市场的资深厂商,当前市值约为906亿元。此次战略重组若顺利完成,将成为5月16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修订发布后的首单A股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交易。
这是一场可能深刻改写中国算力产业格局的重大资产重组。若交易最终完成,一个总市值超过4000亿元的计算产业联合体或将正式诞生,并将实质影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走向。
在5月26日的业绩交流会上,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在回答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此次重组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并能“通过规模效应增厚利润,实现上市公司提质增效”。
同样在5月26日的业绩交流会上,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在回答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进行整合,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全面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他强调,双方将“聚集核心优势力量共同投入到高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
必然选择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整合背后,是两家公司长达数年的股权关联、业务协同以及在国家战略和产业周期双重驱动下的必然选择。”一位长期关注半导体产业的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
如今的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对资本极度渴求的“红海”竞技场。从芯片设计环节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核心IP(知识产权)授权,到制造环节的光刻机、先进制程工艺,再到封装测试,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长期由少数国际巨头主导。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受的“卡脖子”之痛,已非一朝一夕,尤其在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人工智能(AI)加速芯片(如DCU/GPU)等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的压力与日俱增。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各项产业政策的引导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核心目标均指向构建安全可控的本土半导体供应链。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力求自主可控的过程中,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并非两枚孤立的棋子。事实上,双方走向今日的战略整合,其关键伏笔早已深埋于彼此紧密的股权结构、核心高管团队的深度交集,以及共同的“中科系”基因之中。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科曙光持有海光信息27.96%的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此外,海光信息现任董事、总经理沙超群,曾长期在中科曙光担任技术副总裁等职务。另外,中科曙光总裁、代董事长历军,目前也担任海光信息的董事。更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均带有鲜明的“中科系”烙印——中科曙光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而驱动双方最终走向深度整合的,还是各自的战略诉求与现实考量。对海光信息而言,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芯片设计企业,凭借其兼容x86生态的CPU和“类CUDA”环境的DCU,已在国内高端处理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海光信息实现营收91.62亿元,净利润19.31亿元;研发投入巨大,同年达到34.46亿元,占营收比高达37.61%;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为24.00亿元,同比增长50.76%,净利润5.06亿元,同比增长75.33%。
然而,高成长与高投入并存。在5月26日的业绩交流会上,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回答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重组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并能“通过规模效应增厚利润,实现上市公司提质增效”。这间接点出了海光信息对更强资本平台和更稳定利润来源的诉求。
对中科曙光而言,作为HPC领域的“老兵”,这家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31.48亿元,同比下降8.40%,归母净利润19.11亿元,同比增长4.10%;进入2025年一季度,其营收为25.86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30.79%。
财务数据的差强人意,意味着对于中科曙光而言,确保上游核心CPU、DCU的稳定供应与成本可控,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并进一步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渗透,是其在AI时代巩固并提升行业地位的关键。
在5月26日的业绩交流会上,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在回答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时,点明了此次双方合并的决策背景:“当前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为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进行整合,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全面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他同时强调称,双方将“聚集核心优势力量共同投入到高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
“‘产业链整合’是理解此次并购的关键词。海光的CPU、DCU是‘大脑’,曙光的服务器、存储、HPC系统乃至液冷技术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是‘躯干’和‘生态’。两者结合,意味着从底层芯片设计到上层系统应用和服务的垂直一体化能力得到空前强化。在当前强调供应链安全和核心技术自主的背景下,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一位长期跟踪半导体产业的私募研究员向记者如是表示。
算力“航母”
如后续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能够顺利合并,那么,一个体量空前的国产算力“航母”将会正式出水。
“合并后的公司体量扩大、业务前景广泛,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在5月26日的业绩交流会上,沙超群对此抱有明确预期。
以2024年数据计算,二者合并后的新公司的营收规模或将超过220亿元,研发投入合计超过60亿元。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相加,更意味着一个拥有从核心芯片设计,到整机系统制造,再到行业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能力的算力巨头的诞生。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将加大其在整机和解决方案层面的市场竞争力,也将侧面推动国产芯片行业进一步走向成熟和集中。”一家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的董事长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更是如此。对此,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合并“有利于实现国内AI产业优势企业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够聚集产业中核心优势力量共同投入到AI全栈解决方案研发,化零为整地拓展AI全栈能力。”他同时认为,“这也将是我国AI算力产业‘补短板、锻长板’的有益尝试。”
“补短板、锻长板”,这几个字被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和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在业绩交流会共同提及。
合并后的新实体,凭借其在CPU、DCU以及HPC领域的全栈能力,将在国家“东数西算”、智算中心建设,以及历军特别提及的“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国产化替代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在资本市场层面,作为新《重组办法》发布后的首单A股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案,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此次战略重组,也被市场人士视为政策鼓励战略性并购重组的一个积极信号。
但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除了关注交易本身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合并后能否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对此,中科曙光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翁启南在业绩交流会上回应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时表示,“如重组推进顺利,将大大降低目前双方资源重复配置、跨主体关联交易等企业管理成本,实现降本增效,增厚股东回报”。
然而,对于此次重组的前景,沙超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比较审慎:“本次重组尚需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并需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实施尚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任何如此体量的两家公司合并,尤其是在技术和市场都快速迭代的半导体领域,投后整合始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此次战略重组,一位长期关注科技产业的券商分析师亦向记者表示,“企业文化、团队磨合、技术路线的统一以及市场渠道的重新梳理,这些都是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现实考验。能否真正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