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银行:乡村振兴的“金融毛细血管”如何更强韧?

2025-07-04 10:21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一场深刻的振兴变革正在发生。而在这场变革中,一批扎根乡土、服务乡邻的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乡村小银行,正以其独特的“毛细血管”功能,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关键力量。它们虽小,却承载着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尤其在支持本地创业、滋养特色产业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规模劣势带来的挑战也如影随形。如何让这些“小巨人”在坚守本地化使命的同时,突破发展瓶颈?这关乎着乡村金融的活力与乡村振兴的深度。

乡土深耕:乡村小银行点燃振兴星火

乡村小银行的优势,根植于其“离大地最近”的基因。它们并非宏大的叙事主角,却在无数微小的场景中,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催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贵州赤水农信社与“一根翠竹”的共富路:

赤水市竹林资源丰富,但过去竹农融资难、加工企业升级缺资金。赤水农信社(现赤水农商行)的客户经理常年穿梭于竹林农家和作坊工厂,基于对竹产业链的深度了解,创新推出“竹链贷”。无需复杂抵押,依据竹农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加工厂的订单和信用即可快速放款。据报道,该产品累计投放超10亿元,支持了数千户竹农增收,并助力当地多家竹制品小微加工厂升级设备、拓展市场,将一根翠竹做成了产值数十亿元的绿色富民产业。

河南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普惠”实践:

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兰考的村镇银行、农信社等机构是主力军。它们紧密结合当地“奶牛养殖”、“民族乐器制作”等特色产业,开发“奶牛贷”、“乐器贷”等专属产品。同时,大力推广普惠授信,通过整村授信、建立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显著提升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据媒体报道,试验区建设显著改善了兰考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贷款可得性、满意度大幅提升,有效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这些案例清晰地勾勒出乡村小银行的独特价值:深度嵌入本地经济网络,理解“土特产”和“小老板”的真实需求;决策链条短,响应“短、小、急、频”的融资需求速度快;服务方式灵活,敢于并善于创新信用评估模式。

这些乡村小银行不仅是资金的提供者,更是乡村产业生态的共建者和社区信任的维系者,是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不可或缺的本地化力量。

突破瓶颈:弥补规模劣势的务实之道

然而,聚焦县域的“小”,也天然伴随着挑战: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科技实力有限、服务与收入多样性不足、风险分散能力弱。这不仅制约了其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现代金融服务的能力,也给银行自身的可持续经营带来压力。简单粗暴地“做大”并非良方,那会模糊其本地化聚焦的使命。在《读懂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一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一线研究经验,针对乡村小银行如何弥补规模劣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强化本地化治理与决策自主权。本地化治理是乡村小银行存在的根基。本地化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当地风土人情、经济脉搏、客户特质有深刻理解,能确保战略不偏离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初心,并能快速响应本地需求。

警惕“外部干预”扭曲治理:必须反思和改革如省联社过度干预(如频繁调动高管)等可能破坏本地化治理稳定性的做法。频繁的高管轮换导致战略摇摆(如小微业务反复扩张与收缩),浪费资源,阻碍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应赋予小银行更稳定、更自主的高管选聘权和战略决策权。

提升本地治理能力:加强本地董事和高管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水平。确保治理层真正代表本地利益并具备履职能力。

实施差异化管理:监管和政策(如薪酬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银行实际,避免“一刀切”抑制一线积极性。

其次,要做到严控关联交易与提升内控透明度。规模小、地域集中是乡村小银行的特点,这使得关联交易风险更易放大。强化内控是弥补规模劣势、赢得市场信任的基础。

构建清晰内控框架:制定简明易懂的操作规程和风控手册,明确岗位职责,确保人人知责、尽责。

严管关联交易:建立严格定义、审批流程、披露标准和公平交易原则(按市场价值)的关联交易政策。所有关联交易必须经独立审查、详细记录并公开披露(在年报及向监管/董事会报告)。

提升信息透明度:主动披露关键经营信息、风险状况及关联交易详情,接受市场和监管监督,消除信息不对称。

再次,构建高效协同的规模效应支持体系。弥补规模劣势,非靠自身盲目扩张,而是通过外部合作与支持体系,在保持本地化决策优势的前提下,共享规模红利。

稳定治理状态:稳定银行高管,保证业务战略的实施。

搭建科技联盟:接入第三方技术,实现行与行之间的数据共享。以此来弥补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数字化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资本工具: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区域同业融资机制,定制化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借此来突破资本金限制,赠钱流动性管理能力。

小银行的大未来

乡村小银行,是乡土中国金融生态中最具温度与韧性的存在。它们以“小”的精耕细作,填补了大银行难以触及的服务缝隙,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金融基石。其规模劣势,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必须毫不动摇地捍卫其本地化治理的灵魂,这是其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同时,通过严密的内部控制筑牢根基,再借力于前瞻性构建的、高效协同的规模效应支持体系——在流动性、科技、资本、风控等方面获得强大后台支撑,乡村小银行完全能够在坚守“乡土情怀”与拥抱“现代金融”之间找到平衡点。

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以及行业自身,需要深刻认识到小银行独特价值与挑战的辩证关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束缚,鼓励服务型行业平台的建设,引导金融科技赋能,为小银行创造一个既能“脚踏实地”服务本地,又能“抬头看路”共享时代红利的发展环境。唯有如此,这些遍布乡村的“金融毛细血管”才能更加畅通、强韧,持续为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输送不竭的金融活水,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书写小而美、稳而远的金融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