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的逻辑》: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2025-09-19 10:32

在科学与教育深刻变革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本质与教育的使命。马兆远教授的《世界的逻辑》恰逢其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思考框架。作为一名物理学工作者,尽管这本著作主要阐述的是西方哲学可借鉴的部分,没有涉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教育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还是感受到了它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意义。

马教授以物理学家的严谨和哲学家的洞见,带领我们穿越人类认知的千年历程。从古希腊的理性启蒙,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数学根基的撼动,再到量子力学对经典决定论的反思,他清晰地勾勒出了科学思维演进的完整图景。这种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梳理,正是当下高等教育中非常珍贵的部分。在南科大,我们始终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理念,这与马教授所展现的知识构建过程是一致的。

本书最令我深思的是其对“确定性追求”的反思。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确定性的知识传授,却忽视了科学探索中的不确定性。马教授通过对数学三次危机的剖析,揭示了人类认知的边界与局限。这一洞见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能力。在南科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方式,鼓励学生拥抱不确定性,在探索中成长。

《世界的逻辑》中提出的MAPLE教育框架——数学(Mathematics)、艺术(Art)、物理学(Physics)、文学(Literature)、工程学(Engineering),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与南科大倡导的“新工科”教育高度契合。我们近年来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设“科学+艺术”“工程+人文”等创新课程,就是希望培养既有逻辑思维又有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马教授对逻辑思维的强调,以及对艺术与文学在创新中作用的肯定,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有借鉴意义的理论基础。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马教授的思考显得尤为珍贵。他强调,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在于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一观点与南科大“创知、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深度共鸣。我们建立的“书院-学院”双院制育人体系,正是希望突破传统专业限制,让学生在跨学科交流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世界的逻辑》不仅是一部科学思想史的汇编,也是一本介绍科研规则的手册,更是一部面向未来教育的思想集。它提醒我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既要传承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又要培养应对变革的关键能力。马教授对逻辑思维的深刻阐释,对交叉融合的前瞻思考,都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先秦诸子在古希腊几乎同一时期早已构建起另一套认知体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语言与真理的辩证张力,墨家的“三表法”(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展现出经验验证的雏形,而荀子的“解蔽”说则直指逻辑建构中的认知局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与陆王心学“知行合一”的争论,恰恰映射了西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统一。中国哲学中“即体即用”的圆融智慧,打破了西方古典逻辑“非此即彼”的刚性框架——譬如王阳明“岩中花树”的公案,便以直觉体认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认知窠臼。本书的留白恰似一扇未推开的门,邀请读者以中国文化的智慧,共同参与这场未完成的东方与西方的跨文明对话。

期待这本书能够启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学子,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