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钱包里,是否也藏着一张“沉睡”的银行卡?

2025-10-20 17:15

作者 胡群

商业银行正开展“沉睡账户”清理行动,而许多持卡人直到支付受限时,才意识到自己手中持有这样的银行卡。

“之前有张工资卡是某银行的,离职了之后就没动过,有一天点外卖提示我说用这家银行卡支付可以减免5块,我就转了20进去,好家伙能进不能出,说我那张卡受限,不能支付,要去网点办理,真服了,谁会特意跑去解锁银行卡。”

张先生的这番抱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共鸣,它精准地揭示了“沉睡账户”持有者共同面临的现实困境。他的银行卡在闲置数年后,意外成为了银行系统中的一个“冻结”节点,资金流入畅通无阻,但使用权限却被锁定,必须通过线下网点才能解锁。

这类因长期闲置而功能受限的银行账户,已不再是储户的私事,已经演变为一场全国性的金融系统专项治理行动。2025年10月,多家商业银行启动了新一轮“沉睡账户”清理工作,重点瞄准那些余额持续低于10元人民币且连续三年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的个人账户。这场行动的源头可追溯至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统一部署。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组织开展人身保险“睡眠保单”清理、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2项专项工作。当时对“沉睡账户”的定义为,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主动交易是指存现、取现、转账、消费等交易。

“沉睡账户”的界定标准正在动态调整并趋于严格。中国工商银行在2024年5月15日发布的公告中,仍以“截至2023年9月30日,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作为核心标尺。主动交易被明确为存现、取现、转账、消费等除计结息、账户管理费之外的资金变动。

然而,当前行业内的实践已进一步收紧。据央视新闻报道,一位城商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透露,银行目前对“沉睡账户”的认定,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标准:一是账户余额持续低于10元人民币,二是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未发生任何主动动账交易。

这一变化显示,清理行动的节奏正在加快,覆盖面也在扩大。不过,政策也为民生需求留下了空间,社保卡、医保卡、退休金账户等涉及基础公共服务的专用账户被普遍排除在此次清理范围之外。

然而,对普通持卡人而言,操作不便仍是痛点。如前述网友所述,即便只是想小额激活账户用于日常支付,也可能因系统判定为“沉睡状态”而被限制交易,且必须亲临银行网点办理身份核验。目前,多数银行尚未开通通过人脸识别或视频客服完成账户激活或注销的线上通道。尽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可查询账户状态,但关键操作仍需线下完成。

这一现状与公众对“数字化便民服务”的期待存在落差。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提升金融服务便民化水平”,但在账户注销这一基础服务上,线上化进展缓慢。

推动银行投入资源大规模清理这些“沉睡账户”的背后,是风险防控与运营效率的双重考量。首要且最迫切的动因是金融犯罪风险的急剧上升。央视新闻显示,约30%的电诈案件与长期闲置的账户存在关联。这些账户因长期脱离储户视线,管理松懈,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赌博、洗钱、诈骗等非法资金转移的通道。

中国工商银行在公告中曾特别警示:“账户提醒提示期间,我行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您进行非柜面转账等涉及账户资金的操作,也不会发送‘激活账户’、‘唤醒沉睡账户’等网络链接。”这一提示以预先阻断犯罪分子可能利用此次专项工作进行的诈骗活动。

另一方面,海量“沉睡账户”的存在构成了银行可观的隐性运营成本。每一个账户的维护,无论活跃与否,都需要消耗系统存储、计算资源和日常管理人力。清理这些账户,直接有助于银行降低管理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源倾斜于服务活跃客户。

面对银行系统的清理行动,持卡人需要更为主动地管理自身金融资产。中国银联云闪付APP上线的“一键查卡”功能提供了一个权威且便捷的自查工具。该功能自2022年6月起已面向全国用户开放。实名用户可在云闪付APP内选择拟查询的银行范围,通过身份认证后提交申请,系统将在24小时内生成一份脱敏的银行卡信息报告,帮助用户全面梳理自己名下的账户情况。

银行方面给出的建议主要包括两点:对于确定不再使用的冗余账户,应及时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或网点柜台办理销户,彻底消除风险;对于希望保留但暂时不使用的账户,则可采取定期存入小额资金的方式,维持其“活跃”状态,避免被系统识别为“沉睡账户”。同时,银行也提醒用户,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办理业务,警惕任何声称可以“代理销户”或“快速激活”的中介诈骗。

“沉睡账户”的大规模清理,本质上是在金融系统安全稳定与公民个人便利性之间寻求再平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此项工作的初衷是“提升金融行业主动担当服务意识和金融服务便民化水平”。

然而,用户要求银行“推出线上人脸识别或者线上连线客服注销”的呼声,也尖锐地指出了当前银行服务流程中的痛点。在数字技术已能支持远程开户、线上大额转账的今天,注销或激活一个账户却仍普遍要求用户亲赴网点,这种服务能力的非对称性,暴露了银行业务流程中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这提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不应仅仅通过限制用户权限和增加用户负担来实现,更应通过提升技术风控能力和优化线上服务体验来达成。

金融监管的初衷是守护“钱袋子”,但若服务流程本身成为障碍,再严密的风控也可能削弱信任。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将是下一阶段金融便民化改革的关键命题。毕竟,一个健康、高效的金融生态,不仅需要清晰的账户体系,更需要畅通无阻的服务通道。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