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来和诺奖的双重启示 | 经观社论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22 18:39

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推出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等设备,让我们看到,这家集合了市场和政府力量的公司正在努力地证明中国科技企业在压力之下的创新韧性。

在该展会上,部分中国企业拿出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经不逊色于主流产品,被认为解决了 “卡脖子”问题。一些观察者相信,更多技术瓶颈的突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拥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一旦我们锁定关键领域,集中资源攻坚,完全有可能在既定技术路径上实现快速突破。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种突破不是创新的全部。

突破“卡脖子”项目针对的是特定技术瓶颈,是短期、目标导向的跨组织协作,这种集体能力攻关能够快速聚焦资源、实现技术突破,更适合于已经成熟的技术产品。但是历史经验提醒我们,技术的蓬勃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科学发现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科学支撑,技术的发展也终将面临瓶颈。

中国在技术应用领域加快脚步之时,在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今年日本再次收获了科学领域的诺奖——本世纪至今日本已经获得21个诺奖。这也引起一些讨论:中国何时能拥有与经济体量和实力相匹配的科学发现成果。

从各国科技发展的规律看,科学上重大成果的发现需要科研领域,特别是基础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这种投入的成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浮出水面。

过去若干年,随着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科研领域已经拥有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我们应该看到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中,我们仍存在的短板,特别是在科研体制搭建和科学精神培育等软环境层面,仍有较多的功课要做。很多青年科研人员面临较为严苛的竞争环境,不少科研团队实行如企业般的绩效管理,长期主义提得多、做得少。

我们应该理解,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赋予科学家高度自主权、鼓励长期主义的创新生态,让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的诞生提供深厚的土壤。

这些只是一方面的问题。要让我们这样一个规模的国家释放出与体量相匹配的创新活力,需要在整个社会培育支持科技和创新的生态。这个生态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条是:容忍失败,甚至将失败也视为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它告诉后人“此路不通”。

培育这样的生态必须从源头开始,包括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包括让科学家得到合理回报,激发创新活力;乃至于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激励孩子们敢于试错,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只有让科学与创新的基因得到深植,才可能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此而论,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也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创新的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