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出于对全球通胀加剧的忧虑,越来越大规模的资金源源不断地介入商品市场。石油等大宗商品成为很多基金的投资目标。以石油等大宗商品逐渐脱离商品属性的桎梏,而散发浓重的金融气息。基金在商品期货以及期权方面投资急剧增长,1995年时大概只有1000多亿美元,2007年已经达到了7000亿美元。90年代的时候大概有300多个对冲基金在商品市场上交易,2007年已达到9000个对冲基金。石油的金融光环日益耀眼。
首先,从全球流动性的角度,大宗商品和利率密切负关系。美联储在2001年后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实际利率为负,欧洲央行自2001年先后四次降息,并将利率维持在2%,日本央行在2001年到2006年7月,一直将短期利率维持于零利率水平。由于全球性低利率导致市场上充满过剩的流动性,大量的投资者利用较低成本进入商品市场。美联储在2006 年6月30日加息到6.25%后,实际利率由负转为正,欧盟利率上调,日本2006年7月14日解除了执行长达5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商品市场也同时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调整。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六次降息,黄金石油、铜等大宗商品近期再创25年历史新高,涵盖19 种商品的美国CRB商品价格指数连续暴涨。2008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坍塌,导致大宗商品市场顷刻崩盘。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负相关。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计价。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长期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美元贬值时,商品价格上涨;而当美元升值,引发商品价格下跌。美联储多次降息使得美元不断走低,也促使其他投资者进入石油市场,规避美元下跌带来的损失,加剧了油价上涨与高位运行。
我们用CRB指数代表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用西方7国工业生产指数代表大宗商品的商品属性,用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和美元指数分别代表金融属性。数据范围从1994年1季度CRB 指数创立始直至2009年4季度,共60个季度。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各个变量变化对CRB指数变化的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到大宗商品市场自身的贡献率,利率(即流动性)对CRB指数的贡献率最大达23%,GDP贡献率为11%,美元汇率的贡献率约为5%。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属性对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贡献率远大于商品属性。其中,利率(流动性),既有保值因素存在也含有很大成分的投机因素,是推动商品金融属性的基础力量。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下,石油金融化,构筑了金融产品的新型定价基础。全球定价机制生长为金字塔,商品现货市场是塔基,远期等基础金融产品市场是塔身,期货市场加上衍生品市场则是塔尖。大宗商品市场已经成为抢夺资产定价权的主战场。失去商品期货定价的话语权,也就失去了对基础原材料资源的控制权。在此环境下,不了解国际游戏规则的后果就是中国实体经济参与国际市场一次次的铩羽而归。既无法“对冲”外部危机的渗透,更无法让分享中国高溢价的外部经济体承担相应的经济调整风险,“收益别人拿得多,风险自己兜着走”。
- 基金上半年全线溃败 总资产缩水5500亿元 2010-07-01
- 公募基金的非公募化:有一种变化在蔓延 2010-07-01
- 央行稳定报告出炉 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2010-07-01
- 错位的中金所 2010-06-30
- 【报摘】上海经适房公积金最高可贷60万 201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