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罗生门”(1)
降蕴彰
07:45
2010-03-15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2009年10月,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证书批准后,围绕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争议,迅即在业内发酵。

而随着两个月后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 “加速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这一争论一夜间成为全体国民关注的焦点。

此次全国两会前后,更有百人上书反对,政协委员亦联名上交提案,担忧转基因主粮商业推广的安全性。农业部则多次通过媒体澄清转基因主粮的相关问题。

就在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十多位两院院士高调支持转基因水稻,令该领域的争论渐趋平息之际,转基因玉米似乎尚未引起关注。不过,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转基因玉米领域存在的争议和风险更大,甚至对于最关键事实的认定,亦存在截然相反的描述。

交锋一

全国两会前夕,一位与转基因玉米研究推广关系密切的官员表示,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批准有些过早。国内企业3-5年内很难推出可商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届时,一旦鉴于相关政策国门打开,外资种子企业的转基因品种进入中国占领市场,中国的玉米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对于国内转基因玉米研发现状,这位官员推荐记者采访玉米行业一位权威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向本报透露,农业部批准了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这个品种,可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研发过程中,关键实验环节未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实验最终获得的品种存在很大的安全不确定性。

这位科学家介绍说,为了保证转基因品种万无一失,在玉米品种开花散粉前,几乎所有的实验关键环节都必须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里面的大气压力比外面低,这样“从实验过程一开始,空气都是往里流的,所有的空气都要经过过滤,过滤后的所有东西都会沉淀在管道里的一个箱子里。实验室里那些花粉、孢子等转基因微生物绝对不会跑到实验室外的大气当中去”。

由于工作关系,这位科学家曾赴美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多次实地考察。“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非常严格,一般人不允许进。进第一道门后,衣服要挂在门外的玻璃墙上。再经过几道门才最终进去。参观人员则都是隔着玻璃墙观察。”在美国,先锋、孟山都这些世界种业巨头如果转基因研发违反这些规则,一旦被发现,对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此次获批的转基因玉米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上述科学家表示,自己对范云六研究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过程比较了解。农科院根本没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这样的设备,“中科院遗传所有这个设施,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没有使用这个设备”。

随后,本报向多位农业科学家求证,除一位科学家肯定“农科院肯定没有配备这种设施”外,其他人士均表示,不了解范云六是否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做过实验。

针对上述疑问,本报随即联系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参与该玉米品种研发的副研究员陈茹梅回应说,“只有研究像非典病毒一类危害性特别强的病菌时”,相关重要实验才会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中进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还没有到那么高的级别。

“我本人在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工作过,他们的实验室就不是负压的。”陈茹梅说。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