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罗生门”(3)
降蕴彰
07:45
2010-03-15
订阅
 1  |  2  |  3 

谁是“推手”

事实上,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批准,中央一号文件的高调支持,在相当多业内人士看来,都显得太过突然。

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转基因植物就列入我国“863”计划,但与棉花在我国早就开始商业化种植不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一直非常谨慎。

接受本报采访的种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一致的看法是,我国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研究真正发力是在2008年,当年7月9日,国家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启动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但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又有哪些人或事助推了我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超常提速,都显得模糊不清,知情者甚少。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获批。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前最难跨过的一个关口。而一旦跨过了,也就意味着我国转基因水稻、玉米投入商业化种植并不遥远。

对此,国内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表示了他的担忧。在前不久科技部一次种业座谈会上,李登海通过登海种业公司总经理李晓霞转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国率先放开转基因种子商品化,将引起很多不可预计的后果。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

由于李登海是中国育种界公认的顶级专家,又与美国先锋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他的表态引发了不小震动。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使我国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企业大规模商业推广还为时尚早,很多条件还不具备。”

如此情形下,用前述科学家的话来说,安全证书的获批,范云六等一些转基因科学家和奥瑞金公司,是本次中国转基因政策提速的“推手”。

本报获悉,在2009年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前,决策部门曾几次召集包括范云六在内的多名科学家、企业家座谈,听取推进转基因水稻、玉米产业化的建议。这几次座谈对推进转基因决策至关重要。

有接近农业部的人士介绍说,作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独家供应商,韩庚辰参加了座谈会。会上,韩庚辰介绍了植酸酶玉米的好处,并表示最晚能在2012年内将该品种投入商用。

座谈会后不久,中国首次为转基因主粮颁发了安全证书。

对这一情况,韩庚辰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底他曾向统战部递交了一份内容为“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建立国家转基因工程规划”的建议。但他没有参加过安全证书批准前的座谈会。

尽管转基因玉米领域基本情形仍模糊一片,但毕竟安全证书已经获得批准。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基本情况没有明晰之前,在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方面,政策层面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轻言放开。

对此,农业部一位官员告诉本报,我国政府一直对本国种子行业实施保护政策。他举例说,目前政策上不允许外商设立经营销售型种子企业和独资企业。经营粮棉油种子的合资企业,外商股份不得大于50%。“政府的目的就是从国外引进先进育种经验的同时,保护本国种子资源。”这位官员说。

转基因玉米领域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农业部一些官员的重视。农业部两会期间也出面澄清说,发放安全证书,不等同于商业化生产。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将稳健推进。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