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扔进去都听不到声响!”
注册个品牌很容易,去商标局,花1000块钱就解决了。但是让消费者知道这个品牌却是难上加难。
初涉国内市场不久,滕兴彪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是这个近在咫尺的市场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与中国市场相比,欧美市场的渠道更简单。而习惯和国外客户打交道的外贸企业在转做国内市场才发现自己的处境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绝大多数对国内市场找不到感觉。常年依靠外单的生活,让他们早已丧失了本土作战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国内市场,他们反而成了需要本土化的中国公司。
“主要是国内市场的不成熟。”滕兴彪分析着做内外销市场转换的困难。
资金方面,国内的批发商拖欠货款严重,“定金也是给的,但是交货之后资金全部到位一般要4-5个月。出口很少有这种问题,做信用证,两个月钱基本能到位。”
积压库存也是个大问题,做出口一般是贸易商提前下订单,以保证他在本国市场的供应。国内不一样,一个产品卖的好,只给你一个星期的生产时间。你来不及生产,马上有其他工厂模仿出了替代品。这种情况下就要多生产,一下子卖的不好了,就形成库存积压。
“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我在国内也组织过国内贸易商的订单会,根本就没用。”滕兴彪说。
做品牌,要直接面对消费者。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东西南北差异也太大,需求自然也就不一样。就拿做鞋来讲,北方需要长毛,南方是短毛,都是棉鞋,这就给制鞋的过程增加了很大麻烦。
根据品牌定位的不同,往往要选择不同档次的商圈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每个商场都有进场费、保底费和转让费,什么都没看见,钱就要掏出去。
这就注定了做代工和做品牌是两种思维:做代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省钱,但要做品牌,却要考虑如何花钱。
“做工厂的思维是这样的,订单有利润我就接,没有利润我就不接,但是做品牌肯定是要往里打钱的。”滕兴彪说最近听朋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几百万、一千万砸下去了,什么也没看见。”
他说,最近自己企业内外贸部门产生很大分歧,外销部门的同事都在议论:“钱都是我们挣得,那群人除了花钱,给公司带来什么效益了,凭什么拿差不多的薪水。”
- 梅新育:中国仍要保持“世界工厂”地位 2010-06-10
- 大连欲筹建产业基金 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 2010-05-31
- PMI回落 专家预期中国将削弱政策紧缩力度 2010-03-01
- 2月份中国PMI指数为回落至52% 2010-03-01
- 2010消费年代 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