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范例的探索
如果说新加坡曾经一度因为 “吃力不讨好”而后悔并退出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广州知识城从概念到规划的过程就更是让新方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
苏州工业园实行的是李光耀 “软件转移”的概念,即将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的实践移植到苏州工业园;2007年,中新双方签署了天津生态城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这里强调的是“经验共享”,例如天津生态城公屋的概念无疑是新加坡组屋和中国经济适用房模式嫁接后的产物。
那么,被称作中新第三城的广州知识城呢?
“知识的概念可以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一旦要变成可以操作的规划,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位参与规划的新加坡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7月2日,刚刚在广州参加了中新知识城奠基仪式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在上海世博园谈到广州知识城项目时也说,知识城项目比苏州和天津更困难,因为这个与创意、知识有关。
吴作栋还表示,新加坡在中国的第四个大型项目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当天津生态城和广州知识城发展到类似苏州工业园区的程度后才会考虑。可能需要5-10,至少5年。
广东社科院上述不愿具名的学者也坦陈,知识的支持力度方面恰恰是珠三角的一个“软肋”,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国内,与环渤海、长三角相比,甚至与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相比,珠三角在教育文化及科研实力方面都有不少差距。
“新加坡在这方面也不具备突出的优势,真刀真枪地搞知识经济,新加坡方面底气也不是很足。”该学者说。
这些观点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认为,知识城地处萝岗、增城交界处,很多土地尚未开发,能否吸引高端人才定居,将考验知识城的整体设计成功与否。
“国内高端人才更喜欢聚居北京、上海,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底蕴更浓厚。”宋劲松说。
据此,宋劲松预计知识城起步区建设需要3-5年时间,要让知识城成为代表广东产业群的高标准地区,短则10年,长则20年。
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博士也认为,知识城要切实在“宜居宜业”上做好文章,要让知识精英在城里呆得住,避免成为产业城,一到晚上成为空城。
根据2004年在巴塞罗那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制定的标准,看一个城市是否已经成为知识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基础、合理的经济结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国际国内交通、多样性的文化、适度的城市规模和和谐公平的社会。目前得到公认的这类知识城市有伦敦、曼彻斯特、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纽约、波士顿、东京等城市。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一位学者表示,广州的城市格调一直以来都缺乏高端文化,如果说是搞大排档或者日用品批发城或许还有十足的把握,搞知识城,气球吹得太大了。
他表示,这方面的教训不是没有。“看看广州大学城就知道,哪里有学校的氛围。”
该学者认为,最终的结局很可能就是为房地产开发商开辟了新的战场,使他们成为广州最后一块 “处女地”的食利者。
事实上,从去年起,知识城概念的炒作即已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在知识城半小时生活圈里,早已云集了侨建绿野、恒大、金地、碧桂园、香江集团的众多地产大盘。
- 广州“知识城”:开发区3.0 200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