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区“缩编”大核心区试验启幕(3)
刘伟勋 姜雷 李丽
09:34
2010-07-03
订阅
 1  |  2  |  3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四个区的合并对于振兴南城并没有太多帮助,能否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合力需要观察,没有人愿意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相对欠发达的崇文和宣武。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富者恒富,穷者恒穷。

城市核心区走向

北京调整行政区划的时间在上海、天津、重庆等地之后,与其他几个城市将外围临海、临江的行政区合并组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新区不同,北京市独特的试验意义在于,将位于城市中心的行政区进行调整,探索城市“大核心区”的发展模式。

国内很多一二级城市面临着相同的核心区难题,即核心区的行政区划分过细,每个行政区各自为战,在功能定位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土地资源,在产业发展上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北京市将核心区的四个行政区合并为两个,使各种要素能在新东城和新西城两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流动,两个新城区也能更准确地进行定位,进而合理地配置资源。

汪玉凯称,北京发展城市核心区的做法如果成效良好,会引起国内其他城市的效仿。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北京合并城区的做法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趋势完全相反,有可能遭到历史的否定。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国际上的大都市多采取 “大城小区”的城市规划模式,各个城区都产生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区与居民社区,在“内城”形成了分散的功能区,并最终形成三级模式,即“中心城区-市区-大城市区”。比如大伦敦内外城区共分为32个市区,大东京的中心城区分为23个区,巴黎内城区分为20个区,香港则分为18个区。

陈功表示,现在北京合并中心城区的做法,是在进一步走向大区模式,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趋势完全相背。国内地方政府一向是喜欢做“大文章”,即在更大的空间内来规划改造城市,大拆大建。这次合并城区的做法,无疑为这种改造提供了空间。

此外,北京内城各区长期发展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而合并之后对这种城市文化将形成冲击。

(本报记者王芳对此文亦有贡献)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