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9-03-20
作者:杨兴云

民工司令更忙了

杨兴云

  “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比往常更加忙碌。

他先是飞往大连看望公司派遣到那里的五六百名劳务工。随后回到广东,处理一些紧迫的事情。接着又要赶回家乡河南省驻马店,参加当地会议。

张全收对记者说,从到北京开“两会”至今,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媒体采访,加上公司业务遇到很大困难,工作千头万绪,感觉非常疲倦,目前最想休息一下,静静地呆上两天。

谈到刚刚结束的“两会”,张全收认为,中央的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很多方面很务实,现在主要的任务是要实实在在抓落实。

整夜睡不着觉

作为深圳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收摸索出一套管理农村劳动输出的 “全顺模式”,被大家称为“农民工司令”,公司派遣到各地工厂员工每年有上万人。

2008年,张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提出将在2009年把用工规模扩大到2.5万人。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他的规划,不但预计的用工规划无法实现,原有的用工规模也急剧萎缩。

自去年11月份开始,一方面不断有工厂将公司派遣的员工辞退,另一方面新工人又送不出去,使得聚集在公司等待派遣的农民工一度达到数千人。如今在公司的东莞凤岗培训基地,仍然有1500多人等待录用。

福州一家电子厂去年向全顺公司要了2000人。今年,张全收打了20来个电话,电子厂才勉强要了600人。

按照公司规定,只要年满18岁,有劳动能力,就可以到公司来,享受免费岗前培训,然后由公司集体安排到企业上班,月薪一般不少于1200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公司则把他们暂时安顿在基地,集中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和一些厂规教育,并每日给予40元的补贴。

“这1500多人每天仅伙食费就要上万元。他们的工作何时能够落实,还是一个未知数。”为此,张全收经常整夜睡不着觉。

张全收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用工需求下降,而是没有足够的技能人才。比如车工、电焊工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始终很旺盛,最缺的是制衣工。

经过多年从事劳务派遣的经历,张全收感到,目前农民工培训存在与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他说,现在很多职业培训技术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到了用工单位,连表格都做不了,仅仅只会打字、上网,如果派他去干别的工作,他又不愿意,心里总想着自己是学计算机应用的,“这样的人才,对企业有什么作用?”

“对这个问题我也做过调研,很多地方的所谓培训其实就是毕业证一发就行了,这样就可以得到国家每人1000多元的农民工培训补贴,这种情况让我感到很寒心,觉得这个钱没有用到正点上。”张全收说。

期待经济转暖

“两会”期间,张全收与东莞市市长李毓全有过一些交流。他希望再找时间,把相关情况向市长做一次汇报,能够获得更多政府支持。

在张全收的培训基地里,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宿舍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几十张铁床,住进了近40个人。

今年19岁的王丽来自河南新乡,去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今年春节后首次到深圳打工,由于没有什么技术,现在全顺劳务派遣公司凤岗基地等待上岗。王丽告诉记者,原来在河南老家应该有一些技术培训的机会,但那时候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所以不以为然,现在感到拥有技术对就业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培训,尽快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张全收预计今年5月份应该能看到经济复苏的迹象。往年全顺劳务派遣公司将工人送到工厂,一般合同一签就是一年,但是今年,所有的合同都只签到4月30日。“工厂在看,我也在看。”张全收说。

张全收的看法是,就像街上卖白菜,现在吃的人少,卖的人多,不但价格下降,而且还难以卖出。等到5月份,大家都想吃白菜,而供应量又不足的时候,价格自然就会回升。5月是国外下订单的高峰,一旦订单回暖,工厂就会开足马力。“到时肯定会闹民工荒”,张全收说。

据全顺劳务派遣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在央视《小崔会客》对东莞市市长及张全收的采访节目播出后,每天打电话咨询工人情况的企业又逐渐多了起来。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