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股破发谁之过?高发行价背后的潜规则(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利明 实习记者 曾福斌 高市盈率发行——超募——破发,近期的A股IPO市场暮气沉沉。
2月3日,以逾70倍市盈率发行、超募256%的高乐股份登陆中小板,首日即跌破21.98元/股的发行价。这也是中小板近5年来的首只破发股。
此前的一周,主板发行的中国西电、中国二重亦在上市首日相继破发。而在最近的两周,不管是主板,还是中小板、创业板,已有约20只次新股破发。
即便如此,高市盈率依然在延续。因为在新股破发依然是少数的市况里,这背后更隐藏着询价不完善之下的利益寻租:发行方多募集资金,保荐方将增加收费,询价机构即便有破发风险,报出“人情价”之下亦有归还人情的“利好消息”允诺。
高市盈率的利益链
高乐股份此次共募集8.35亿元资金,此前计划募资2.344亿元,超募逾6亿元。而借此机会,其保荐承销商平安证券将获得4100万元保荐承销费,费率为4.91%。
据悉,市场普遍的保荐费用在3%左右,有的甚至更低。此番平安证券保荐承销费率如此之高,亦与高乐股份的超募有关。
这正是高盈率发行背后利益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广东一投行人士告诉本报,高发行价背后隐藏着惊人的行业 “潜规则”,上市企业身后是企业、保荐人、机构投资者、资金掮客等层层纠结的利益关系。
据上述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投行做IPO项目的时候,发行方往往直接就会问竞标的保荐人能否发到“40倍甚至50倍”的发行市盈率,直接给定公司要求的市盈率。其次,在现有募集资金的需求上,保荐人对超募部分往往是额外收费,比如基础募集部分保荐费率往往为1%-4%,超募部分有些甚至能达到10%-15%。
丰厚的利益,自然有推高发行价的驱动力。
由此,很多保荐机构在其提供的询价估值报告中做文章,一是抬高对未来业绩的预测,二是增加可高估值的亮点,三是选择同行业较高市盈率的公司进行比较,由此直接在询价估值报告中将建议的询价区间抬高。
“最为关键的是,这份询价估值报告也不向媒体以及广大投资者公布,只是小范围的询价机构与监管层知晓,更不是法律文件,无需负法律责任,因此被保荐机构大加粉饰。”上述投行人士透露。

- · 中国一重首日破发 机构亏损1.8亿 | 2010-02-10
- · 大盘缩量下跌 明日四只新股上市 | 2010-02-08
- · 新股连遭破发 机构资金缩水超27亿元 | 2010-02-04
- · 证监会澄清新股发行暂停传闻 | 2010-02-04
- · N高乐破发收盘 成第三只首日破发股 | 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