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变“存储商” 国产奶粉渠道梗塞(1)
吴丽娟 贺文
08:12
2010-03-15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吴丽娟 贺文 去年9月之前还在为堆积如山的奶粉发愁的厂家们,到了9月底情况发生了扭转,“仿佛一夜之间,库存被消化了”。但随即而来的是,曾经的企业库存变成了如今堆积在渠道经销商仓库及终端货架上的社会库存。

多位经销商表示,造成渠道库存过多,主要来自厂家的过度压货。

在外资奶粉继续向二三线城市扩张,而因三聚氰胺事件而空缺的市场份额尚待填补,国产奶粉走到了一个节点上,既需要资本,又必须面对扩张要求的业绩压力。

库存转移

2009年初,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15家骨干企业进行了库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产量占乳品行业半壁江山的乳品企业库存高达25万吨,库存奶粉既有工业用的大包粉,也有做成终端产品的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挫伤了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的信心,造成奶粉企业大量乳制品、原料粉积压。

据中国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回忆,到了2009年8月,乳品行业库存估计起码有30万吨,这个问题让政府十分头疼,当时国家马上出台了奶粉补贴政策,但奶粉仍然销不动。

这种情况在去年9月中下旬被扭转。国际奶粉原料价格一路上涨,从9月中下旬之前的2.2万元/吨左右涨到10、11月份的3.4万元/吨。基于对国际奶粉原料价格继续上涨的预判,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转而采购国内奶粉原料。加上乳制品市场的迅速恢复、对上游的奶源需求快速增加,以及应对产奶淡季,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出现抢奶源等情况,上述超过30万吨的库存迅速被消化。

但从2009年10月开始,积压的奶粉又出现在渠道经销商的仓库里,资金占用成为困扰经销商的难题。

山东聊城绿园食品王学立代理奶粉十多年,他经营的品牌包括多美滋、完达山、雅士利、南山、爱仕丁等。他说目前库存已达到150%,他的一些同行们库存达100%-200%。按照快消行业库存30%的临界点来看,这个数据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力度。

对于西安一位奶粉经销商来说,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他经营的奶粉库存一般是一到两个月,但现在至少达到3个月;滞销货比例也由原来的2%-3%上升至30%-40%。

经销商们说向奶粉厂家们反映了渠道库存情况,但厂家继续发货。

“这个月完成100万元销量,下个月任务就调高到120万元,上调比例很厉害。”上述山东经销商表示,他经营的一款国有品牌奶粉去年完成销量200万元,但厂家2010年就给他订下了800万元的销售任务。他担心如果不继续经营,厂家会把品牌交给那些拥有资金,但还没有找到品牌的人,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源会被浪费。

北京商业联合会理事、北京世行商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文华把这些国产奶粉的经销商称为 “存储商”,他说这种情况“太不正常了”。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