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变“存储商” 国产奶粉渠道梗塞(2)
吴丽娟 贺文
08:12
2010-03-15
订阅
 1  |  2  |  3 

抢占份额

跟以往不同的是,多位奶粉经销商反映,这次奶粉积压主要来自厂家,厂家的期望值太高,压货变成了国产品牌奶粉的一个普遍做法,甚至成为奶粉行业的“潜规则”。

据经销商表示,压货情况集中在飞鹤、完达山、圣元、贝因美等品牌。这些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压货各有动机。

飞鹤于2009年引进红杉资本6300万美元注资,根据对赌协议,飞鹤要实现市场占有率从7.6%提升至15%,而在三聚氰胺发生之前,飞鹤在国内奶粉行业的排名不到前十位。而贝因美正在备战A股上市,这些奶粉企业在资本的压力下,必须冲业绩。

尽管上述企业在压货中一部分出于无奈,一部分是主动,但目的都是为了冲击销量,抢占份额。一位奶粉行业人士表示,乳业消费市场遭受“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后,尽管国产奶粉企业都在恢复,但大部分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市场份额,空缺的市场份额并没有被生存下来的企业占据。

为了抢占这部分份额,2009年,几乎所有的奶粉企业都在进行大力度促销,一些企业甚至拿出30%-40%的利润进行促销,这些费用用在了人员、物料、促销赠送品等方面,但由于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拼促销,尽管2009年乳品销售好转,但挣钱的企业不多,一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

奶粉行业人士陈渝表示,去年国产奶粉的销售情况不好。很多国产奶粉厂商为了冲量,把销售的压力转嫁给了经销商,也就是把产品从自己的仓库转压到了经销商的仓库,而没有将这些产品变成真正的商品。

他说,经销商的资金实力是有限的。奶粉厂商通过有诱惑力的返点、促销等优惠政策,吸引经销商大量进货,一些经销商经不住诱惑,将自己的资金压在上面,一旦经销商的资金被大量占压,他就没有能力去选择代理其他的奶粉品牌,而经销商对应的是终端渠道。换句话说,奶粉厂商通过占压经销商的资金,进而达到了抢占终端市场的效果。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