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富士的二次危机(2)

订阅
11:06
2010-01-17
闫薇

塞翁失马

20世纪90年代,富士胶片曾在中国市场上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胶片让富士非常“舒服”。直到1998年,柯达公司与中国政府达成“全行业合资计划”(俗称“98协议”),富士胶片几乎被中国拒之门外。柯达胶卷的销量随之直线上升,柯达胶卷冲印店逐渐取代富士,富士胶卷的市场一落千丈。

这是富士第一次在中国遭受重创。

2000年,古森重隆上任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的CEO,正值全球数码大潮袭来之际。初步的数码化转型告一段落后,古森对起初的革新并不满意。当时,富士胶片公司在过去称雄的领域里举步维艰:其提供绝大部分利润的胶片不再被广泛需要;阔别了老对手柯达,相机巨头佳能和尼康更具挑战;看中医疗事业而挺进化妆品领域,却将自己重新变成新人。但是,古森并没有过多的眷恋过去,他果断决定放手一搏。

2007年,富士投入15亿美元完成组织架构改革,包括停止部分欧美生产线、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人、整合冲印网点等。

同时,富士的数码相机生产重心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工厂扮演了生产基地的角色。例如,1994年的时候,富士胶片集团旗下的富士能公司在天津投资设立了生产相机镜头的工厂;苏州映像机器有限公司1995年是为生产一次成像相机和APS相机而设立,但10年后,它已生产清一色的数码相机。如今,苏州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已取代富士在日本的仙台工厂,成为富士全球第一大数码相机生产基地。

 1  |  2  |  3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