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粉首季战 本土品牌收复失地(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贺文 朱熹妍 “我们自己都有些意外。”伊利股份(600887.SH)内部人士这样感慨。他们今年开局的奶粉销售甚至好于2008年同期。
奶粉经销商姚文华称,2009年2、3月份之后,之前出问题的国产奶粉企业销售情况逐渐看好,超市的进货次数在加快,“比如圣元,平常是一周要一次货,现在是一周要两次。”
三聚氰胺事件前后,国产婴幼儿奶粉企业好比坐了一趟“过山车”。
经历了激烈的广告战和渠道站之后,伊利以2月份超过10%的市场份重回行业第二的位置;贝因美更是从原来不到前十名杀入到了行业前五,最新统计的2月份市场份额比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增长了2.5倍。同样份额出现暴增的包括飞鹤和完达山,市场份额分别增长了2.3倍和1.9倍。
解冻
伊利股份内部人士向本报透露,今年1、2月份伊利的奶粉销售收入甚至好于2008年同期的平均水平,至少有两位数的增长。
4月30日,伊利发布年报。2008年,这家企业一度因三聚氰胺事件而销售停滞。不过,伊利全年的奶粉销售收入仍达32亿元。“原本以为液态奶的消费是刚性需求、受影响不大,现在发现婴幼儿奶粉的消费才是真正的刚性需求。”上述伊利股份人士说。
来自行业的数据也佐证了国产奶粉市场的复苏。2008年10月,国内乳制品产量受三聚氰胺事件冲击最为严重,降至120万吨/月。今年头两个月,乳制品累计产量达285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2月份,乳制品产量为145万吨,同比增速13.8%。
丑闻爆发前,国产奶粉格局中,三鹿的市场份额超过17%,远远领先其他同行,同属第一阵营的还有雅士利、伊利、圣元、完达山等,市场份额在10%上下;第二三阵营则包括贝因美、飞鹤、南山、摇篮等区域性品牌。
其实在这个时候,国产奶粉市场已经有了地震的征兆。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CNCIC)的一份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走势图显示,2008年8月,包括伊利、圣元、雅士利等在内的国产奶粉品牌,其市场份额从平稳上升开始调头下降。
随着丑闻爆发,到10月份,上述品牌的市场份额跌至2006年1月三年多来的最低点。根据CNCIC的数据,2008年8月到10月间,伊利在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份额从11.4%下降至7.5%;圣元从10.5%降至3.4%;雅士利从9.6%降至3.2%。市场份额下跌最大的是圣元,超过7%。
未出问题的国产奶粉品牌,尤其是之前偏安一隅的小众品牌,享受了意外的“小阳春”。
姚文华所在的北京世行商贸公司是原三鹿奶粉北京最大的代理商,该公司同时代理飞鹤奶粉。与三鹿奶粉退货垫款、库存压款等不同,世行商贸公司代理的飞鹤销量激增。姚回忆,2008年8月三鹿出事之前,飞鹤在世行商贸的城区商超渠道的月销售额是30万元;9、10月份,飞鹤奶粉在廊坊的取货点排起了长队,12月份销售达到高峰期,当时世行商贸的月销售额在70万元-80万元,增长翻番。
据CNCIC的数据,2008年9、10月间,包括飞鹤、完达山、贝因美在内的区域性国产奶粉品牌,其在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份额都有成倍增长。来自宝宝树的上述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使用飞鹤奶粉的宝宝树用户从2.2%提升到了3.7%,提升率达67.9%。

- · “毒奶粉”案两名主犯被执行死刑 | 2009-11-25
- · 三鹿奶粉案“下毒”人昨日被执行死刑 | 2009-11-25
- · 整合本土婴童全产业链 贝因美抢战份额背后 | 2009-11-18
- · 国内奶粉原料涨价或持续3-5个月 | 2009-11-13
- · 三元上半年净利大增 投资麦当劳贡献占95% |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