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老熊其实不老,上世纪80年代生人,供职于一家知名证券公司,只是因为处世言论间颇显老成,被同事们唤作“老熊”。
当他还在求学期间,天分颇高,意气风发。高考考数学时答题甚速,竟无所事事而开起了小差,交卷时发现部分答案未誊上答题卡,即便如此,他还是考进一家重点大学。因为才华横溢,处世不羁,他在同学中诨号“小能”。
从小能到老熊,其间不过数年,沧桑之变或因一事。老熊在大学期间交了一上海女友,二人感情甚笃。毕业后双方谈婚论嫁,女方家境普通,一大家人挤在上海的老弄堂里,遂要求老熊先置业再结婚。老熊来自湖北小城,其父母均为工薪阶层,虽为“绩优股”,却难以负担上海的高房价。老熊据理力争,并承诺三年买房,女方家人仍旧不依,僵持一段时间后,二人遂分,令老熊哀伤不已,自此性情大变,常在友人间大肆宣扬婚姻经济学的论调。
“婚姻经济”的复活
老熊并不是“婚姻经济学”理论的始创者,这个词可能源自经济学家陈志武。陈志武在给女儿陈迪的信中曾谈到,“在20世纪初以前的中国,婚姻是一个家庭以利益为目的,为了生存而成为的一项经济工具。”而一百年左右后,房产在决定家庭生活质量中的话语权的空前放大,似乎令其再次在婚姻关系中占到了主导地位。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对房产的需求之所以被提升到如此高的地步,“一方面是因为房产具备良好的抵御通货膨胀能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转型期社会中高度不确定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职业的不稳定、市民投资手段缺乏、周围制度环境的变幻莫测,都形成了对未来的恐惧感。”
事实上,有房与否和房子归属问题,不仅成为“老熊们”进入婚姻的重要门槛,也成为家庭婚后财产分割的主要矛盾。
一个颇为直观的断面是,以房产为主体的婚姻家庭纠纷,甚至让人们开始大规模诉诸于法律。
上海市律师协会民事法律委员会主任贾明军曾做过一项调查,婚后因为房产购置、归属问题上出现分歧而造成婚姻破裂的比例超过10%。
“婚姻中谁来买房、房址对谁而言更方便、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离婚后按何比例分割、谁拿钱谁得房,种种问题,都是我们受理案件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贾明军说。
正是基于这种变化,2001年中国婚姻法做出重大修订,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行业人士为新的司法解释总结出一些特点:当事人财产争议的重点转移到房屋、汽车、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和重要动产上来,基本生活资料不再是争夺的对象;当事人举证的证据形式多样,有房产证、照片,甚至录音、视频等,不再限于双方陈述和其他人员的证词。
- 千亿热钱涌入“黄三角” 高效生态经济区招商成果显著 2010-06-24
- 支付新规“放水”POS机布点 银联商务或“很受伤” 2010-06-24
- 支付宝称将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2010-06-24
- 燕郊开盘降30% 2010-06-24
- 支付宝受益在线支付新规 小规模及外资企业面临挑战 201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