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泡沫堆砌“全球三甲”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卫华 飙升的股价,膨胀的市值,臃肿的资产负债表,国内银行业取得的成就与若干年前的惨状一样令人深刻。
拜国内封闭的市场呵护和传统业务强劲等所赐,国内银行业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危机。如今在国内经济复苏背景下,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最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跻身全球大银行市值前三甲。根据法国财经新闻社《财经周刊》的报道,到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以2570亿美元市值高居榜首,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第二、第三位。
中国的企业已经不是头一次当市值老大了,中石油就多次跃居全球最大公司。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有预测中国经济年底有可能超越日本),中国出现一批全球性的大企业不仅正常,而且是必须的。关键是这些大企业是怎么“大”起来的?是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的,还是快速催肥甚至用泡沫吹起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堆砌大银行 去年10月触底以来,A股一路飙升,上证综指已经翻番,年初以来涨幅超过七成,涨幅居全球主要股指首位。
根据中金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年初至7月初,银行、汽车、煤炭、工业等板块的涨幅均超过100%。
3200点上方的A股已引来泡沫之争。有统计显示,一些个股和行业的估值已经达到或接近6000点的水平。
除了国内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外,境外的热钱也在流入。最近路透社的一篇报道说,今年以来国内资产价格上涨与热钱流入时间基本吻合。
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A股迎来了持续半年多的繁荣,或许还将继续涨下去,只不过泡沫也会越积越大。
所谓市值,就是股票价格与公司所发行的股份数量的乘积。《财经周刊》的文章说的很明白,银行市值排名的变化由其股票价格的表现决定。股价的飙升自然带动了国内上市银行市值的膨胀。
从行业角度看,净息差见底,业绩好转,不良资产持续“双降”,放贷加速等基本面向好是投资者热捧银行股的主要原因。很多机构认为,下半年银行股将跑赢大盘。
当然,这有赖于已经呈V型复苏的国内经济未来走势。好消息是二季度国内GDP增长7.9%,坏消息是经济结构继续恶化,出口依然低迷,投资“单引擎”将来或引发新的产能过剩。
大而难强 与市值一起膨胀的还有银行资产负债表,在加速放贷和发债并举下,银行业的资产规模膨胀速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市值增长速度,现在动辄上万亿元总资产的中小股份制银行已不鲜见。
6月份,全行业新增贷款1.53万亿元,使得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达到了7.37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3倍。据悉,上半年,中国银行新增贷款超过1万亿元,建设银行为7090亿元,工商银行为8646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量将超1600亿元。
如此巨量的信贷将考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最大的风险便是资产质量的恶化。目前来看,这个还不是大问题,数据也显示不良资产率和规模仍在下降。不过,由于不良资产最终暴露往往滞后,真正考验在后面。最近,银监会再提150%的拨备覆盖率底线,也在警示各位银行家。
从长远来看,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管理、创新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仍然跟排在自己后面的外国“小弟”存在很大差距。后者是纯粹的商业机构(危机中政府接管是暂时的),有自主经营决策权。而国内的“大哥们”甚至连自主放贷都无法做到。 |
|
| ||||
|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 |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6-10-6420 9024 传真:86-10-6420 8996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Copyright 2001-2006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