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全站导航
 
 
  上投摩根的沦落之路 
 


日益临近2008年年底,曾是中国一流基金公司的上投摩根,正在业绩下滑中沦为末流.

从神坛跌入深渊,上投摩根只用了一年时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基金净收益损失118亿元,损失额相当于三季度排名最后6家基金公司的净资产总额。

上投摩根旗下一些基金甚至令持有人羞于提及,相比于同类基金,上投中国优势从2007年的排名第一沦为2008年的第119,上投成长先锋从上年的排名第9沦为今日的第112名,而上投亚太优势干脆以“三毛”基金之名排QDII倒数第一,上投摩根到底怎么了?


2007年,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投摩根”)的数只基金产品和华夏、博时、嘉时等大牌基金比肩,然而2008年,上投摩根开始大幅滑落。是什么力量将这家被投资者热捧的基金公司拉下神坛?
市场误判不断
    体现理财机构专业性的特征之一莫过于市场判断,自2007年8月份以来,上投摩根市场判断能力开始令人大失所望,这正是上投摩根业绩滑落的第一重门。
高仓位一成不变
    公司的投资策略最能显示一家公司的投资智慧,一般基金公司每个季度都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策略。为了让投资者更加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资运作,有些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会形成策略报告发布在官方网站或者社会网站,有些投资策略则在基金的季报中有所体现。
持股综合能力持续下降
   上投摩根基金业绩下滑的,还包括其持有业绩不好或是持有价格过高的个股。
[详细]
------------------------------
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回应老鼠仓事件[请点击]


       错误的市场判断
   

   


10月上投摩根督察长刘建平转任中欧基金总经理。上投摩根原始创业团队几乎分崩离析,甚至一度传闻总经理王鸿嫔将去职,后上投摩根公告辟谣。据消息人士透露,尽管短期内王鸿嫔不会离开上投,但是内部管理层却已现裂痕。

“上投的巅峰期已过,现在经营和投研都面临困扰。主要原因是规模做大后,面临各方的利益摩擦。”一位前上投摩根员工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从2007一季度150多亿元上升到今年三季度的近660亿元,上投摩根基金完成了规模排名从20名外挤进前10的“升华”。然而伴随的却是“唐建事件”、吕俊出走,研究总监温宇峰、销售总监杨文斌、产品总监王峰等高层的相继离去。 [详细]
-------------------------------------------------------------
相关阅读:
上投摩根回应王鸿嫔辞职传言 [点击]
上投摩根督察长刘建平辞职[点击]


2008来,上投摩根令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第一季度损失8亿元、第二季度损失33亿元,第三季度损失77亿元。上投摩根的基金净收益损失共118亿元,相当于今年三季度排名最后6家基金公司的净资产总和。

在面对对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风雨突变时,上投摩根业绩一落千丈。

2006入基金行业刚刚一年多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崭露头角。经历了4年(2002年~2006年)熊市之后的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巨大利好刺激下,当年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国际收益率水平,股票型基金高达85%,混合型基金高达86%,上投摩根的基金产品收益率还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股票型基金为100%,混合型基金为104%。2007年4月,上投摩根被《中国证券报》评为“2006年度金牛基金公司”之一。[详细]
-------------------------------------------------------------
相关阅读:
新加坡股指期货“尝鲜”上投QDII爆亏 [点击]
豪赌S三九 上投基金惨遭滑铁卢[点击]
上投基金豪赌S三九股改[点击]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 会员名:   会员登陆
  验证码 看不清,请刷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