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和苹果专卖店取得了消费者的共鸣,而这个公司的管理者们一直以来就像不知疲倦而又充满经验的旅人,如饥似渴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这次他们终于发现了绿洲。新型号的iPod以最快的速度被推出来,从最开始的只有5GB内存空间的单色设备到拥有60GB内存的彩色播放器,仅仅用了48个月。只要市场对产品表现出一点点厌烦的迹象,苹果就会推出新的更好的产品,而拒绝啃食最后一根无肉的骨头。
这样的敏感同样被使用到了专卖店上,包括那些充满创意的吧台和拿着无线POSE机四处走动的店员。苹果的美国旗舰店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开业于2006年。在这家店里,苹果特有的味道达到了极致。在曾经的另一个美国式成功的标志——通用公司大楼前的广场上,一栋有着闪亮苹果标志的玻璃立方体伫立在那里。整个建筑的框架都是用日本钢铁建成,用意大利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上,24小时涌动着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们,他们穿梭、饱览、试用,然后购买。2007年,苹果专卖店的零售额达到10亿美元,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任何一家其他的公司。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衡量零售商财富的一个最简便指标——是萨克斯的10倍多、百思买的4倍,甚至轻松地超过了蒂芙尼。
早在乔布斯通过他那标志性的个人秀在2007年的洛杉矶宣布苹果公司将要进入手提计算设备领域之前,苹果将要推出新的重磅产品的流言就已经传开了。虽然后来这个产品被命名为iPhone,但实际上,乔布斯的这个新发明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手机或者MP3播放器,也远不止一部个人数字助理或便携游戏设备。就在i-Phone发布的当天,“电脑”这个词就从苹果公司的名称中被划去了,干脆成了apple.Inc——这也成了多年来这家公司所走过道路的生动写照。
iPhone是对苹果独有的产品设计方式的完美诠释。它并不是以繁琐的市场调查、搭建一个核心团队或收购一家拥有一款热门产品的公司开始的,而是一开始就是少数几个人努力去设计出一款自己真正想要并以之为荣的产品。而这个东西,在2007年,终于诞生了。能够和苹果公司合作是这样一件诱惑而浪漫的事情,以至于AT&T的管理层还没有看到iPhone长什么样,就迫不及待地与前者签订了条款苛刻至极的排他性分销协议。虽然促销、广告以及媒体的报道常常引用 “革命性的”(revolutionary)来形容iPhone和其他苹果产品,但实际上,用“进化的”(evolutionary)来形容它们似乎更合适——对那些提前摆上货架、充满妥协和缺陷的半生不熟的其他产品的彻底发展和优化。
乔布斯一个最大的成就——如果有先例的话,也是少得可怜——就是有能力让成千上万能够生产和销售复杂精致到极限的产品的人心甘情愿为这家公司服务,那些产品不仅功能强大,性能稳定,而且设计轻盈。这是苹果的胜利。这样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就是让人们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就像马蒂斯用一个线条、亨利·摩尔用一种形状、奥登用一句短语、科普兰用一个音符、香奈尔用一种服装样式所做的那样。把一种刚刚萌芽的产品想法开发、完善、改造、定型、协调、改变甚至一次又一次地推翻直至最终完美到可以批量生产,是一码事;而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地去驾驭、劝诱、助推、鼓励、吸引、启发、责备、组织和表扬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去创造一种最终能够被人们放进口袋、手提包、电脑包、桌子上或膝盖上的产品,又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iPhone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苹果的一次回归,回归到了全世界的软件工程师们都争抢着为苹果Ⅱ电脑撰写程序的年代。在微软开发出了DOS和 Windows操作系统并有了一支自己的软件开发军团之后,这种方式就没有再被使用过了。然而,iPhone重新引燃了全世界的程序员们的创作热情,以至于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从救生到一些琐碎的小程序,用户只要手指轻触,就能够从Appstore购买到自己的设备上。
在乔布斯掌管苹果这十年的末尾,个人电脑市场的增长已经到了跛足不前的水平,但苹果电脑的销售额从60亿美元上升到了325亿美元,股票价格在最高峰时也翻了40倍。
那个一切都是如此虚幻、有太多的空中楼阁、骗子大行其道的年代,苹果公司成了勇敢、创新和进取的象征。当大量公司靠举债度日时,它知道只有真正的收入和切实的利润可以用来投资未来;当不堪一击的公司蜂拥到华盛顿去乞求联邦救济资金时,它意识到没有什么能比一个被生存驱赶着的公司所具有的永不停歇的精神更为有效;当如此多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们预见到华尔街的危机并用他们的技能去构建无用的模型时,没有什么能比看到他们曾经的同行纷纷放弃曼哈顿摩天大楼的诱惑、转而选择编写代码和程序芯片更令人高兴了,而正是有了他们的工作,苹果的天才想法才能变成现实;入境签证和工作许可被拒绝签发给那些最聪明的海外人才,让挤满了移民和第一代美国人的苹果工程师名单看起来充满意义;当其他公司把大量缺乏设计和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能够看到美感和对细节的关注仍然对人们至关重要,就会倍感轻松;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里,真的有一个公司能够将那句“yeswecan”付诸实施并完满展现,那就是苹果。
就像所有关于商业的书籍一样,这本书里的故事只属于今天和昨天。而且,和其他描写成功的故事一样,这一次同样是人类意志的胜利。今天决定了明天。没有一个科技公司能够在半个世纪里从不间断地生产出伟大的消费产品。即使是苹果,也有它必须面对的问题:接下来怎样?它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同样出色的表现?它是否能够永远像现在这样思考和行动都与众不同?伴随着乔布斯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消息所带来的恐惧和忧虑,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谁终将有朝一日超越这个身份和命运都和这家公司紧密相连的人?苹果该如何避免重复盛田昭夫隐退之后的SONY的命运?苹果的下一任掌舵者是否拥有足够的公司创始人直觉来延续乔布斯的轨迹和冒险?最后,“史蒂夫将会怎样?”衡量任何科技公司最后能否存活下去的标尺只有一个——它是否能够保持精神上的年轻。这意味着必须解答所有问题中最难的一个:如何保证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那些活力四射的23岁的工程师们只想得到一家公司向他们发出的邀请,而这家公司从前叫做applecomputer,Inc。
(本文节选自迈克·莫瑞茨2009年10月出版的新书 《重返小王国:苹果和史蒂夫乔布斯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后记部分,张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