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中国宏观经济观察 > 专访文章

王建访谈(上):中国可能出现滞涨格局(1)

    
作者:孙健芳
发布日期:2008-03-18

2008年经济会如何走?通胀会不会持续?经济会不会下滑?货币政策该如何调整?我们财政政策该补贴什么样的人群?就此经济观察报记者孙健芳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协会秘书长王建先生。

为什么大家对宏观经济认识出现分歧?

经济观察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也谈到我们经济过热的问题。但你从去年就开始说经济在下滑,而且你应用的指标里有一个投资先行的指标——新建项目增长率。

王建:对。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

王建:首先,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从去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分歧了。但是今年以来,我看双防的说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去年讲双防,讲的是防过热、防通胀,实际上是一防,都是防过热。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说“双防”实际上是防过热和防过冷,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受到关注。

我强调的一点是,中国除了外生性的需求紧缩因素外,我们内生性紧缩力度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从经济增长的理论上来说,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都是由投资引起的,而不是因为消费引起的。

当然,如果是一个小经济体,它可以因为外生的因素而引发经济的增长,比如说贸易的因素。但是对于大经济体来说呢,如果出现大的波动,肯定是由于内生引起的,而投资的变化就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带来的,任何投资都有周期。如果很多投资在同一个时期发生,大家的投资方向又比较一致,投资周期就趋向于一致了。

实际上,投资周期带来了一个繁荣期,当投资周期即将过去,那一定是供求的形势发生了改变。

每个投资周期刚开始的时候,投资需求都是很大的,但是相对于那些投资物品的供给来说是不足的,这样,各个产业都会开足了马力,生产产品,那么就会形成所谓的投资乘数,投资一块钱,它会带动一个长长的产业链,形成供给能力,就会把整个经济带动起来,这是所谓的乘数理论。

如果大量的项目同时上马,到同期完工时,投资需求就呈现向下的趋势,投资所形成的供给又上来了,最后的结果是投资所引发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格局就在每个投资周期的末尾一定会出现显著的变化。

经济观察报:我记得你说过,按照五年一个经济周期计算的话,2007年就会差不多到一个末尾。

王建:应该是这样。这一轮投资周期,从2002年下旬开始投资加速,真正出现高峰是03年上半年,投资周期形成的繁荣应该是2007年上半年,从2007年下半年经济就开始从繁荣的顶部往下走了。从高潮到低谷应该是在今年的下半年就应该出现了。

从03年上半年到08年上半年,这是一个大概五年的投资周期,之所以是五年,是因为重工业平均建设周期是五年,从现在地方项目中可以看出,大量新上项目都是重工业,而都是“十一五”中期集中上的,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分析。

另外从统计指标看,最近两年,新上项目平均增长速度是16%。去年前11个月是28%,但是2006年前11个月是3.7%,平均就是16%的增速,即2007年一季度是工业增长速度相对比较高的时期,一季度平均工业速度是18.5%。2006年四季度还是比较低的速度,2007一季度出现高峰,但到200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到低谷阶段。低谷阶段还有一个证明就是新上项目投资,2006年1-10月份的增长速度是3.7%,在本轮投资周期开始时,也就是2003年上半年是70.5%,到了2006年的时候已经是3.7%了,到12月份全年实际上进入到了负增长。2007年年初连续了一个季度的负增长以后,新上项目的控制有所放松开始上升。到了11月份的时候,又回升到了28%。

但是从平均角度上讲,新上项目最近两年平均是16%,我一直在讲,03年上半年是多少?是70.5%,如果已经两年新上项目16%的话,它也就决定了未来两年我们所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我们现在也看到,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从25%的掉到16%以下。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从数据分析方面看,新建设项目投资增长幅度更加具有意义。

王建:投资完成额是以前新建设项目所确立的那些项目的投资,新上项目的投资是决定未来的项目投资的需求,新的项目投资需求增长速度只有16%,它引领中国经济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呢?

因为我们的投资需求在整个需求份额中占比重是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总额已占到百分五十几了。如果说消费的分配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在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扩大消费要作为一个扩大内需的动作,作为一个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消费,他讲了五条,其中有三条实际上都是靠财政的转移支付的,比如连续增加三年离退休的工资、增加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对最低收入保障线适当提高。但是,要看财政有多大的力度去解决问题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政府职员的工资太低了,而在于企业职工的工资太低了。

现在我们讲要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有三条是财政的,有一条是初次分配的。谈到初次分配,比如,提高职工工资,如果国企还可行,现在民企是主体,纯国企大概10%都到不了。

经济观察报:我看到数据显示,国内民营企业已经达到很大的比例。

王建:是的,如何下指令让这些非国有企业去给职工涨工资?这些年工资在GDP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分配机制发生了变化。分配机制发生变化后,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了职工工资被不断压低现象,这是改革的必然产物。因为老板就是追求利润,他们通过压低工资、压低成本来保证他的企业竞争力的。

所以,初次分配方面我们改变不了,那么就落在怎么能够通过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从富人那儿把钱收来,然后转移给低收入的人,这种体系的建立,绝对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

经济观察报:那按照你这种判断的话,实际上消费需求是上不去的。

王建: 我的意思就是说,通过扩大消费的政策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不会能够达到、抵消掉内生性投资回落,通过消费把需求给撑起来的效果,至少目前达不到这样的一种水平。

经济观察报:那就是说,按照这种理念的话,我们今年的经济会衰退到比较低的比例。我看了一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8%经济增长率。

王建: 8%的增幅不奇怪。原因在于,我们“十一五”定的就是8%,政府制定目标从来都低,少有超过9%以上的。六五计划大概是7.5%,之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都是8%。

经济观察报: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如果中国经济真的保持8%的增幅,或者低于8%,这算不算衰退呢?

王建:那肯定是一个衰退,但是我觉得8%还是可以接受的,对中国经济来说,肯定是一个明显的衰退,但不是一次非常严重的衰退。如果经济跌到7%以下,那是很可怕的,一定会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

经济观察报: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王建:我看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以往投资增速在25%-26%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为10%-11%。但如果投资增幅从20%左右下降到10%左右,按照百分比来说,那差不多掉十个百分点,但投资额减少40%了。实际上也决定了总需求的水平掉40%。

为什么呢?投资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消费消费不可能把需求撑起来,实际上,现阶段我们看到的消费始终是投资和出口的函数,它是受投资和出口带动的,投资和出口提供了增长的需求,那么增长创造了收入,收入转化成消费,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像美国那样,通过扩大内需就可以把我们的需求都撑起来。

所以,如果投资要掉头的话,消费一定掉头,至少它是同比例掉头。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考虑进出口,投资要掉40%的话,作为刚性的消费可能也会掉40%,从现在的12%有可能掉到6%、7%,即使预计9%增速,也不乐观。

当然还不能忽略进出口因素,目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们进出口可能也要下滑。内外需双紧缩,投资掉头带着消费掉头,然后进出口也掉头。所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到6%左右水平是完全是有可能的。

如果这样的话,就业问题就会成为大问题。“十一五”期间,是劳动力供给增长的一个小高峰,每年有一千多万劳动力要安排,经济高速增长时,这一千多万都吸纳了还显得不够。导致民工工资还在上涨,甚至出现短缺。但如果经济要一旦停下来呢?那些已经转移到城市的两亿多民工,可能就回不去。在这两亿多民工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约六千万人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如果他们没有就业机会的话,那是非常麻烦的事。

 1  |  2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