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味道 >
泰国学厨记(二)跟着主厨学料理(2)
导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做泰国菜最难的不是烹饪过程,而是食材的准备。

老师在制作酸辣海鲈鱼汤

老师在制作酸辣海鲈鱼汤

老师手把手教学员如何捣绿咖喱酱

老师手把手教学员如何捣绿咖喱酱 

学员在厨房实践操作 摄影:曾榛

绿咖喱:极具挑战的美味

真正花功夫的是接下来的三道主菜:酸辣海鲈鱼汤、绿咖喱鸡、罗勒鲜虾炒粿条。我最深刻体会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做泰国菜最难的不是烹饪过程,因为很多操作与中国菜接近,而是食材的准备——光一个绿咖喱鸡就需要准备26种不同的材料,其中有14种材料是用来制作绿咖喱酱的,另外12种材料则是绿咖喱酱的辅助材料,用来烹饪绿咖喱鸡。而且很多材料在中国大陆都很难买到。制作绿咖喱酱需要将十几种食材分别切碎,再放入石砵里捣成泥。讲到这里,老师问哪位学员愿意上台帮忙捣酱?大家纷纷举手,最终一位主妇模样的女士受邀。老师接着说,捣石砵是泰国婆婆用来选媳妇的方法——若捣得节奏散漫、力度不均的,说明这姑娘是懒人;捣得太快动静太大的,说明姑娘脾气不好;只有捣得短促有力、稍快且节奏均匀的才是勤快的好媳妇。那女士一听竟犹豫起来,也许怕不经意间透露了自己的“底细”,大家一阵哄笑,她也只要硬着头皮上去了。好在经老师指点没有“沦为”差媳妇的版本。尝到老师做出的绿咖喱鸡,那种层次丰富、回味悠长的香辣,让我顿时觉得在国内吃过的所有泰国菜原来都是浮云。

绿咖喱鸡的下厨实践是现场最忙乱的一段。尽管有食谱在手,材料也都准备齐全,但毕竟有十几种大家平时很陌生的材料,需分七八个小步骤去处理,丢三落四、颠三倒四之人不在少数,也有不少人控制不好火候,忙乱中又忘记搅拌,咖喱与椰浆糊了锅。顺序和时间,在泰国菜的烹饪中非常关键。因为泰国菜大多采用新鲜香料,各种香料加热后香味持久度不同,打乱顺序和时间意味着香味会缺乏层次或干脆失味。尤其罗勒、柠檬汁、罗旺子汁、鱼露这类调料都只能在起锅前放下,预热超过二十秒就会香味骤减。我就是将绿咖喱酱和椰浆炒太久,最后做出来的味道就不如老师的浓烈。那些动作较慢的学员,看到厨房里人越走越少,更是心慌气紧、手忙脚乱,好不容易做出来赶紧往碗里一倒,老师教的摆盘与装饰则完全没精力顾及了……

四道菜全部学完,已是中午12点。每位学员都得到一份写有自己名字的蓝象烹饪学校的结业证书,以及一个印有蓝象标志的围裙和环保袋,里面还有一盒蓝象自产的红咖喱酱。拿着证书与礼物,饥肠辘辘的大家迫不及待下到二楼餐厅,桌上早已按编号摆好了各位学员的“作业”,只要对号入座即可。同桌的学员不时相互分享菜品,讨论为何味道不同,交流操作心得。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