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言安 张然
逃离“北上广”
“协议签完了,在心头纠结了小半年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了,现在就等着毕业后去报到。”来自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的2010届毕业生王彦君说。10天前,王彦君正式签约广东省江门市的一家三甲医院。
这与他当初的理想有点偏差:三年前来广州读书,他一门心思想留在广州工作生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王彦君说:“这是形势所迫。”
上学第一天,王彦君的导师就给他泼过冷水:“你们这批同学毕业后肯定很难留在学校的几家附属医院,留在广州其他好一点的医院都比较难。”
在随后的三年里,每每谈起毕业后找工作的事情,导师总是善意地提醒他:“去二、三线城市挺好的。以学校的名声,研究生毕业之后至少能进当地最好的医院。即使留在广州,房子这么贵,工作竞争那么激烈,生活质量肯定好不起来。”
真到了毕业的时候,就业形势正如导师之前的判断。此时广州的物价和房价比三年前涨了近一倍,想要他的是一家镇医院,开的薪水还比不上江门那家医院出的条件。
王彦君决定去看看江门的那家医院。
“去了以后才发现这家医院真不错,算是粤中南部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了,关键是院方对我有非常大的兴趣,积极邀请我来这里工作。”
“侨乡江门城市小但干净整齐。交通其实也挺便利,开车去广州大约1个小时。”最让他动心的还是这里的房价,市中心最贵的商品房均价也只有每平米五六千元,而广州房价则是动辄上万甚至几万。
与王彦君这样万般纠结不同的是,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小罗直接放弃了在北京找工作的想法。
这位来自海南的小伙子最近刚刚签约了海南公安消防总队。他一共只投了两份简历,投的都是海南的单位。
“即使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不解决户口,福利待遇也不高,将来生活压力肯定会比较大。”小罗说像他这样理工类的本科毕业生,如果留在北京,很有可能是去比较偏远的科技园或生产基地工作,而在二、三线城市,从事一样的工作,待遇也不比北京差多少,但消费肯定会比北京低很多,两相权衡,他还是觉得在地方“生活得舒服”。
据小罗介绍,他们班共35个人,有10多个选择考研,大约六七个同学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其中包含了两名京籍学生,剩下来的都回到了二、三线城市。
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蓝皮书)》显示,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去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比例达44%。“今年这个比例一定会更高,离开一线城市已经成为趋势。”麦可思负责人王伯庆说。
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也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
二、三线城市的机会
来自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毕业班徐博,曾经找到过留京的机会,但在西安的另一offer面前,他放弃了北京。
去年12月下旬,经过几轮考验,徐博顺利得到了四大会计事务所 (以下简称“四大”)之一德勤的offer。“四大的招聘进行得很早,一开始我很想留北京,所以接到offer后,就签下了这家公司。”
由于自己不是会计专业出身,徐博对未来职业发展还是有些担心。所以接下来的日子,他仍然留意着校园网的招聘信息。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博注意到西安一家航空工业领域研究机构要招聘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工作地点就在自己的老家西安。徐博决定再去一试。
- 西安:孔雀不再东南飞 2010-07-09
- 回老家,捧金饭碗 2010-07-09
- 杨支柱:“蚁族”的真问题 2010-07-02
- 张鸣:“蚁族”梦想太多还是希望太少 2010-04-01
- 清华毕业生当尼姑收养26名弃儿 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