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泡沫(4)
张斐斐 胡洁
2010-11-02 09:10
订阅
 1  |  2  |  3  |  4 

警示录

即将于11月3日宣布的QE2(美联储推出的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对下一波热钱流入的影响较大。渣打银行关家明认为,QE2比QE(定量宽松政策)更严重。首先美国现在复苏财政方面的措施并不多,单靠货币政策,这决定量化宽松力度会保持较大;其次,QE第一轮时,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总体不错,很多钱留在了当地,而现在QE2很多措施没有配套,国内外也未协调,钱留在发达国家的机会可能会更小。

战龙则认为美国现在的货币政策是用时间换空间,在房地产危机没有得到解决之前,美国会一直使用量化宽松政府来生产泡沫,让按揭者付利息,即使付不起按揭,还能卖个好价钱还债。既然有QE2,就可能有QE3。

野村证券亚洲区经济学家木下智夫认为,人民币会继续维持年化5%-6%的逐渐升值,稳定的升值预期也将成为吸引热钱的长期因素。

“现在的香港与1997年的香港十分相似”,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认为,两个时期的香港所处宏观环境极为相似,资金成本低,利率低,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

前后两任金管局总裁已是忧心忡忡。现任总裁陈德霖本月中坦言,热钱的持续流入将会导致资产泡沫。而前任总裁任志刚此前更是放声惊呼 “金融乱象百年不遇”。

不过,相对于两位主事者的语重心长,索罗斯的一举一动似乎更有威慑力。11月开张的SFM香港办公室,恍如一颗“定时炸弹”插到了香港民众心中。虽然港府成功捍卫了金融秩序,但当股市、楼市激流直泻——普罗市民才是真正感到切肤之痛的那群人。

如今,香港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与美元相挂钩的联系汇率制,让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经受大萧条期的美国一样,保持了极低的汇率;而刚刚经过邓小平南巡鼓舞的中国内地,经济处于新一轮的腾飞期。何其相似,现在的中美经济又再一次处于“中国热,美国冷”的循环中。为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复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在普遍预期中于11月进入第二阶段。香港虽有广大内地市场的支撑,却必须向美元看齐。

正是联系汇率,让索罗斯之流1997年开始了对香港的“豪赌”。其时,在完成对印尼、泰国等一众亚洲国家的对冲“攻击”,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作为自由经济体的香港能否顶住贬值压力,与当时强势的美元一致,这是索罗斯的挑战。

历史证明金管局的及时干预是正确的。但时过境迁,“人民币持续升值,相反,美元则持续贬值,港币还会不会继续维持与美元相关联的汇率呢?”在宋敏看来,这是目前国外大规模热钱可能投机的方向。但他同时表示,现在的大规模资本流入主要来自流动性过剩和内地上市公司的吸引力,因此与1997年类似的投机行为“不大可能”。

至于,未来大规模资本的流入和热钱的涌入,会以何种渠道和手段来发酵,仍难以判定。不过,再来温习一下索罗斯那场 “立体投机”策略也无妨:“我们愿意根据三个主轴把资本投资下去:有股票头寸、利率头寸和外汇头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强化,创造出这个由风险和获利机会组成的立体结构。通常两天——一个上涨日和一个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们的基金膨胀。”

因为,在国际金融中心金管局的楼下,他们刚刚拉开了遮掩的木板,摆上了两具新沙发。

宋敏说,由于美国货币宽松政策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低利率和资本流动性仍将持续,所以这一轮热钱大量流入也会持续一段时间,预计一到两年。

(本报记者胡蓉萍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文章:瑞穗证券沈建光:香港还没有“很疯狂”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