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央企改革缩影 中冶IPO始末(1)

订阅
2009-09-12
姜雷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雷 9月底下旬挂牌,以“A+H”模式实现整体上市的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下称中冶集团)募集资金最多将达到400亿元,为今年来中国也是全球规模第二大的IPO。

但这一切比之前计划足足推迟了一年的时间。因为在职工股回购、股份公司设立等问题上的纠葛,这项被称为“泰山项目”的上市计划,在去年IPO冻结之前就应该成行。

从最初的下属科研院所单位的改制,到最终实现整体上市,中冶集团用了7年的时间,一切的纠葛也都源于此。但对于在高负债中艰难行走的中冶集团,对接资本市场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曾参与中冶改制工作的天强管理顾问总经理祝波善认为,中冶集团的改制和重组虽不能做央企改制标本,但可以看作是整个央企改革的缩影。

受阻职工股

“按照原计划,中冶科工应该在去年的10月之前就完成所有的上市工作。”接近中冶集团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在最初的计划中,中冶集团甚至希望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全部上市工作。但2007年开始筹备上市,职工股问题就横亘在他们面前。在中冶集团内部2007年底对于上市工作的总结中,“在职工股处理、土地权属等重点难点问题上难以突破”,成为上市工作放缓的主要原因。

根据2006年新修订的 《公司法》,上市前公司股东不得超过200人,超过该数的企业不能核准上市。

职工股的问题源于中冶集团的2002年的第一次改制。当时中冶集团下面的很多设计经营都很困难,那次改制是要将这些下属单位转变制成为国有控股公司,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