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中国绅士传统(2)
崔卫平
18:53
2010-07-21
订阅
 1  |  2  |  3  |  4  |  5 

社会的组织者和道德的承担者

问:对于这个家庭,你还知道什么?

答:后来读了一点书,才将一些“感性认识”串了起来。父亲的家庭应该属于典型的中国乡绅阶层。这个阶层不属于皇帝的官府体系,我翻看后来制作的家谱,往上追溯十几代,没有什么人做官。然而他们应该全部不去田地里劳动,不会做任何农活。他们虽然住在乡下 (那时候全国人民主要都住在乡下),但是处在官府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那个位置。他们的利益既不在官府一方,也不在劳动人民一方。住在乡间,使得他们更多地看到劳动人民的疾苦,并为之痛心疾首。

问:能否概括一下这个阶层一些特点?

答: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阶层实际上是当时社会“自组织”或者说“自治”的力量。“天高皇帝远”,在一个县就一个县官的情况下,社会治理、乡村治理应该就是靠这个阶层。说成是“自理”、“自治”,只指他们都是不拿俸禄的,不拿皇帝的工资,这不就是公共精神了嘛。

问:哦。怎么个治理?

答:讲个故事。我的哥哥长我一岁,我们老在一起玩。他胆子比较大。有一次兄妹俩翻到了抽屉里父亲写的个人检查,开头写从前家中有多少亩土地,吓得我们不敢喘气。我最害怕的是,其中提到“还有一个岗楼,有一些枪支”。当然也不敢去问父亲,纳闷了许多年。

重修家谱应该是90年代了,家谱里记载了这件事。当时闹土匪,闹得非常厉害,而官家(应该是民国)根本坐视不管,报了案子也不处理,听由老百姓受损失。家中有一位年长的亲戚就遭遇过绑架,花(卖)了多亩土地才赎回来。父亲小时候还去南京躲过一阵,怕被绑票。于是必须组织“民团”,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保卫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问:官方倒不担心这些枪口会掉过来对准他们?

答:那时候的社会不流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父亲后来说过,当时他还很小,庄上的人们经常来我们家开会,大人们济济一堂,共同商量怎么“退土匪”,每一个人都承担其中属于自己的一份。应该说,所有前来商量的人们,都是具有公共精神的,都是在危险没有实际发生时,通过一个远见和理性,来阻止它的发生。

问:这么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公共事务。

答:在一个家庭内部,也有属于全体家庭成员“公共”的部分和属于“私人”的部分。每一个人都是经常面临选择。比如我的祖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在南京读完高中之后,放弃了接着上大学。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是老大,需要回来当家。这就是他的“公共精神”。

问:那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

答:没有那么绝对。祖父回乡之后,起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长兄如父,他把自己的全部弟弟(三个弟弟)都送到北京念大学,两个学法律,一个学数学。第二,他接管了曾祖父创办的现代学堂。曾祖父的年代,赶上结束废除科举,他在乡间办起了第一所学校,开设国文、算术、英语、地理、历史、物理等科目,在当地开风气之先。

问:开学堂办教育,这个在乡绅阶层是不是也很时尚?

答:这些爷爷们寒暑假往乡间带回来新知识、新潮流。后来我女儿学法律,父亲讲起他小时候看见他的叔叔们从北京大学里带回许多小册子,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各种法律文本。他们同时带回来了鲁迅、朱自清等现代文学。

问:这些人代表着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

答:说先进生产力真还有“出处”。除了“退土匪”、“办学校”,我们家还在乡里引进了德国造的“机米机”。这个机器的用途应该是将稻谷的皮糠去掉。大致说来,这个家庭中的这些人是乡村生活的组织者,是乡村秩序的维护者。当然他们不是死板的,而是处于与外界的密切交流当中,乡村秩序是在新知识、新潮流的背景之下,处于活跃的整合状态。

问:他们的权威从哪里来的呢?

答:我的理解是,不应该是拥有田地越多,便越有说服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道德上能够令人信服。我前面说自己永远赶不上父亲,首先是指在道德上永远赶不上他的意思。父亲整个就是焦裕禄。我们姊妹们总说,那是因为河南兰考已经出了一个焦裕禄,要不然这个人就是我们的父亲。其实那个时候,许多共产党员都是这样。那是中国传统社会养育了他们。他们的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克制忍让,与穷苦人感同身受,就像杜甫、范仲淹那样,这才表明自己是一个“绅士”,是个“体面”之人。

问:看来你喜欢用“故事”这个词。

答:我倒真的是在听故事中长大的。现在回家,父亲十分愿意讲故事了,一有机会,就对我讲,还对我女儿讲。你看,讲故事的,与听故事的,不也是一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吗?而讲故事,需要一点闲暇、一点优裕和从容。这不也是绅士精神的体现吗?

 1  |  2  |  3  |  4  |  5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