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
问:说说闲暇吧。
答:“闲暇”指人的宽裕、优裕、充裕的精神状态,能够摆脱生存的某种直接性,摆脱那种让人转不过身来的逼迫。它与现代人所谓的“休闲”不一样。现代人“休闲”的时候,没有什么精神活动,而人在“闲暇”中,可能从事丰富的精神活动。
问:说个故事。
答:1958年大跃进刮浮夸风,猜猜我父亲在做什么?他在从事一种“巫术”。他借来一只小船,运用两只煤油箱,一只大漏斗,放到水里。小船一边行走,一边就将河底的沼气搜集起来。回来之后用两根管子插在煤油箱的口子上,一根管子朝箱子里灌水,沼气就从另一根管子里冒了出来,火柴一擦就着火了,领导们看了也很惊奇。有一阵子,领导允许他每天乘着小船,到处“贩卖”这种蓝色的火焰。
问:这个比大炼钢铁科学多了。
答:“文革”之后,作为下放干部他回城工作,第一站不是回到地委办公室原来的位置,而是创立了地区 “科技组”。他创办了一些试点,通过科技人员指导农民们搜集自家沼气,能做饭能点灯,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多少,好像是一个不低的数字。他这个公私极其分明的人,竟然有一次让我坐他的吉普车,带我到郊区农民家里,看他的杰作。
问:他的科学兴趣,是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答:他最终要落实到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他当下放干部在农村时,继续从事科学“迷狂活动”。他从我的数学作业本上撕下几张纸,设计出太阳灶的草图,然后拿到公社农具厂,请人打造出一只大锅倒扣在地上。其实像一把伞,中间还有一只柄,用来挂水壶的。这个伞上布满着长方形的玻璃镜,有好几十块,将近一百块吧,用来反射阳光,收集能量。这一共花了一百多块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
问:除了花钱,这个爱好听上去不错。
答:当时我与哥哥随他下放在公社中学上学,我们午饭后就帮助他调整这些玻璃镜,以便更好地吸收阳光。在能够将一壶水烧开的那一天,他接到通知,让他回城了。这样没有回报的工作,既是科学精神,也是公共精神。
问:他怎么获得这方面的资料?
答:他自己找书,自己研究。你知道共产党的干部,没有什么个人读物。“文革”前父亲的书橱有许多土壤学的书。到现在——他1922年生人,已经88周岁,他几十年始终在订《自然杂志》,那上面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我们都看不懂,这就是他的闲暇方式——对世界拥有永不疲倦的兴趣。
- 安提戈涅的负重 2010-06-18
- 软实力:披上感召力外衣的文化 2010-05-31
- 你的腹中有一千道光芒 2010-05-24
- 公共政策应当体现制度理性 2010-03-23
-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