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生:我很少参加这一类的活动,过不像两位张老师,张明老师,章立凡老师,我极少参加这类活动,但是这个我说要我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就说回忆录是太多,由于是我们做历史的,我们看到的回忆录非常的多,加上这个书店只要在咱们这一排里面,历史书里面大概卖的最好的就是回忆录,回忆录量非常的多,非常大。
那么回忆录那么多,其实真正写的好的不是太多,回忆录很多人把回忆录是作为一生的一个总结,但是往往会把自己说的过于说太好,把自己毛病又基本上不说,这是一个通病,第二点就是像中共的一些高层的回忆录,往往不是自己操刀,是他的秘书甚至军人班子给他写的,还有一般的回忆录,刚才十年也谈到,有些回忆录他是精英的视角或者是过于在写自己,他基本上是个自传,就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怎么伟大怎么光荣正确,写那些好东西。
所以说这样一个,这些回忆录的通病我觉得就说在这一本这个王鼎钧的回忆录里面几乎都没有,所以他很独特,而且我们要知道王鼎钧是一个散文大家,应该说是搞文学的和我们搞史学的完全不一样,就是文学家写的回忆录一般搞史学的都看不上,因为他往往是。
十年砍柴:文胜于质。
王奇生:文字很漂亮,但是难免有夸张,有水分,散文家也有自己写回忆录的,也是难免他会把非常浪漫的一些东西把他写在里面,就是过于夸张、夸大,这里面甚至是过于的煽情,所以我有的时候说实话对那些包括八江八海这样的书我看完以后觉得阅读有快感,但是你看完以后你觉得有些东西过于煽情不大可信。
所以这个书我觉得这是我特别要强调要介绍的,以及我感受不一样的地方,第一它是非常用心在写,它几乎是把它作为可能是把它作为人生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可能把它作为它的一个追求在写,他不是把它作为最后的一本书在写,他是把它作为一个再高的追求再写,他说他之前写这个回忆录之前的那些种种的写作,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就是前期的一种准备工作,而他写完这个书以后,后来的以后我写工作只是一种后续,就是真正他人生的一个最高的一个追求一个点就在这个上面,所以他把这个回忆录他花了17年的时间来写,实质上他从准备,他说从准备到收集资料到酝酿,实际上不止17年,实际上更长。
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作家他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写一个回忆录,而且把他作为一个文学的最高追求在写,这个也是很独特的一个事情,几乎可能以前很少见到这样的写法,那么他还有一点就是刚才讲的,他成家以后他基本上在台湾以后,到台湾以后而且应该是到台湾刚刚走上文学之路。
王奇生:70年代以后的事,但是他这个回忆录恰恰重点写的不是他成没成家以后的那些光辉的事情,恰恰是在他成名成家之前他作为一个平民小百姓,他作为一个流浪的少年,他作为一个国民党的一个底层当宪兵这样的生活经历,这样的人生体验,所以你看他四本书,他实际上这个四本书,他是写到他离开台湾到美国去,1979年,1979年的时候他应该是54岁。
十年砍柴:对,54岁。
王奇生:对,54岁,他54岁你看这4本书的分配,他其中第四传是写他到台湾以后,就说到台湾以后是30年,他把这个30年只用了一传来写,那么他离开大陆的时候是24岁,他在24岁之前的经历他用了三卷来写,第一卷讲到童年,第二卷讲他的流亡的中学,在中学的生活,第三卷是写到国共对战,他的这种经历。
所以你看他的布局,四卷布局的重心所在,他基本上是放在大陆时期,那么而且他用的确实是一种就是草根的眼光来看这种历史,他所经历了抗战,他所经历了国共对战,所以很多的回忆录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精英,精英写回忆录都是只见其大不见其下不见其小,所以这样的一个回忆录特别的是说我们作为一个历史的专业学者来讲,我认为我非常的认为他的价值就是说,他很多东西是我们在其他的资料里面档案里面,其他的官方文书也好还是私人文书你经常是看不到这些东西,一些细节一些底层视角,恰好是我们其他资料里面很难看到的很难见到的,而他恰好在这个书里面就是他的优势,他写的非常的细致。
就是我们做历史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的历史书为什么很枯燥,为什么很难读,实际上就是缺少细节,缺少历史的细节,历史细节不是我们不愿意写,是历史细节没有资料记录,往往历史细节是没有资料,历史东西是这样,越是细节越没有资料,越是常态越是生活的常态越没有资料,就是日常生活里面比如说你写日记,你们每个人自己写日记知道,就说你天天吃米饭你不会写下来,但是你偶尔吃馒头的时候你会记下来今天吃馒头,恰好我们想知道的这种日常的常态,你是怎么生活的往往是没资料,但是记下来的往往是变态性的资料,包括你报纸也是,新闻报纸,人咬稿这是新闻,稿咬人不是新闻,但是常态是稿咬人,人咬稿是变态,所以我们有的资料是变态的资料,恰好是缺失的是常态的资料。
那么常态的资料很难寻找,所以我觉得就说王鼎钧的回忆录恰好是跟他以一个底层的平民的眼光把当时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常态他呈现给我们,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在其他书里面其他资料里面很难见到的一点,所以我虽然对这段历史号称是做了一二十年的研究,但是实际上很多里面讲到台湾很多的细节实际上我们是不知道的。
这个里面我简单举一两个小例子,他讲他当宪兵的时候,抗战胜利以后,国军要裁兵,要减人,他讲其中国军的军官就裁了14万、15万,大概这样的一个人数,那这些军官实际上来讲,首先他们在抗战时期因为出生入死,这个很多升官升职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司长一道命令任命他,但是你没有比如说当时国民党你没去备案的话,那么你一到战后国家就不认你这个了,就说你在战场上是司长军长提拔你的官职,你战后什么都没有,这个不认他,这是他们非常伤心的事情。
第二点就是就说共产党战后的时候,他们共产党是拼命的,他要裁兵,所以你想这还是光官兵就裁到15万,你想兵裁多少,这些地方带来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裁下来的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关键因素,就说他完全就说不仅没有增加正面的能量,反而是一个负能量。
十年砍柴:他当时有个谚语,老蒋不管我老子投八路。
王奇生:对,就说无处不养爷,爷自有出处,就说老蒋不养我,爷去投八路,但是他又讲到实际上来讲,当时共产党是要兵不要官的,就说我要你的国军士兵但是不要你的军官,第二你是我要你带枪来,不让你光来是没用的,就说你一个军官除非你说你想投共军,就说你暂时不要过来,你能够带过来一个部队才行,你光杆部队我们是不要你的,所以这些东西这些细节都非常的鲜活,真的是我们在其他材料里面看不到的,更不要讲国共两党拉锯战的时候那一段经典的,就是一个拉锯战的一个村庄里面,他会用两套教材,比如说他村庄小学有两套教材,一套偏共的,一套偏国的,国军来了就拿国的这套教材,共军来就拿共军的教材,这个挂两幅照片,有毛相有蒋相,国军来了挂蒋相,共军来了挂毛相,社会的拉锯太快了,都来不及了,正反两面,一幅是毛一幅是蒋,翻起来就非常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