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观察家 > 书讯 >
葛亮:《浣熊》-一场关于小说的风暴(6)
导语:葛亮:可能大部分的人,初来一座城市会有某一种“明信片”式的成见。面对维港海景,天际线之下,清晰可见IFC与中银大厦的轮廓、这是被具象化的“中环价值”。但其实在这样的繁盛的图景背后, 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十分砥实的东西。表达这座城市有一个关键词是“相遇”。而《浣熊》中的故事,也因为“相遇”而造就。

     提问环节:

     观众1:其实我觉得像南京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历史传统,很有特点的城市。你从这样城市来,写同样很有历史传统的城市,会不会感觉很难。你是怎么样理解香港,了解香港的。到现在都已经可以写一本书,像大澳这么落后的一个地方,有什么方法?

    葛亮: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它涉及到我写香港的初衷,南京和香港之间反差还是挺大的。同样是两座城市。张爱玲写上海和香港,研究方面已经成为了显学,一谈到“双城记”,就是香港和上海。因为它们之间有某种文化上的传递,包括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虽然他的题材是有关于香港60年代城市的图景,但是当时你闭上眼睛,会觉得不断循环播放周璇的老歌,喋喋不休的姆妈的腔调,包括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格局,实际上都非常的上海。关锦鹏是地道的香港人,但是看他非常著名的几部电影,实际上里面都是闪现着绚丽的,各种各样的旗袍,摇曳身姿的状态。这或者是异文化之间的叠合和传递,恰恰又是关于上海和香港。包括《红白玫瑰》,《阮玲玉》都是如此,选张曼玉这个香港演员来饰演阮玲玉这个角色,也很有意味。足见这两座城市之间渊源是十分深厚的。

    但是南京不一样,南京和香港之间,不存在这样的联动。它们的关系,就我而言,实际上就是我自己到目前生活和成长的经历。我从没有两者着意的比对过,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联络,就是我写南京是在香港起始的。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是你可以所谓的躬身返照你的家城,但同时间,你也在不断深入到你所谓在地的城市的了解。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就是,我刚来到香港的时候,身处香港的西环,香港大学那一带。

    主持人:可以看到地道,最古旧的香港。

    葛亮:确实就是说,从这个角度上,我就简而言之,南京所谓城市的结构跟香港是大相径庭。南京非常的慢,非常的悠闲。南京有一个关健词是“优雅”,实际上跟它的慢相关。因为它步履从容。

 香港就非常的快,我刚才讲我很幸运。因为在西环的香港是慢下来的,你经过上环到中环你突然觉得西环部分的香港,不绝于耳电车的铃声。它的节奏我一瞬间觉得和南京的节拍如此的接近,那种感觉非常好。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间,实际上有这样两座城市之间的过渡,真正工作以后,我越来越接近于步伐迅疾的香港。那也就是因为这种迅疾,经过西环过渡之后,我会觉得你不期然进入到这座城市的内核。我刚才讲到关于写香港花了蛮多的精力,或者时间做一些资料方面的收集,甚至是一些实证性的东西。南京也做了很多,南京是纵向,是南京的历史。南京我刚才讲到了,和它的关系是与生俱来血脉相连的关系,很多在地化的东西是深入我血液里面。但是香港不同,对香港的认知是横向的,你必须考虑要把当下的香港,如何尽量精准表达出来。当然我昨天还在谈一个话题,就是地道。当时我觉得主持人讲的话非常好,实际上对于一个城市的表达地道,就是因为地道有不同的人来抒写,不同的人对不同城市的表达有不同的形态。

    主持人:所以你不要局限于其中任何一种。

    葛亮: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就是不同的作者表达同一座城市,呈现出客观性也由此而不同。我会觉得香港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阔大的城市空间,它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造就了不同的精采。对不对, 比如说斯诺登为什么把香港作为流亡第一个驿站,因为他知道香港的可能性存在,于他的可能性存在。他到了以后在机场停留了这么久,很多人不知道抱着什么心态, 把在俄罗斯的经历跟《航站楼》(Terminal)这部电影嫁接在一起。我觉得有关可能性话题的起点,有关于斯诺登这个人,是香港造就的。我我为什么写香港,作为一个作者的角度,我去呈现有关于这个城市的可能性,实际上对我个人的意义而言足够了,就是这样。

    主持人:其实作为读者而言,写香港的人有很多,写香港作者也有很多,刚才葛亮也提过西西的“我城”,电影有《伤城》,伤害的伤。对于香港的描述不同人物从 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关照这个城市,我觉得香港是很有血肉,很丰富。譬如在葛亮的小说里面,葛亮一直在说对香港的描述是横向的描述,但是我觉得香港有资源向纵向,挖掘一些香港的故事。我对此有期待,葛亮每一部小说都酝酿很久,现在有哪些正在酝酿中的思路。

    葛亮:目前关于香港,我自己客观一点说,就是这种更大的架构我还需要沉淀。

    主持人:香港太复杂了。

    葛亮:不光是香港太复杂了,所以我觉得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格局的全面表述,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 起码对于我而言,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我才会去触碰。

    主持人:关于香港的故事同时葛亮的《浣熊》,我脑子开小差跑去其他的作者关于香港的故事,例如《香港三部曲》,有很多作者对于香港纵向的描述,有各自的特色。我也期待日后葛亮对我们香港这座城市有更深的情与爱的时候,可能有纵向加横向的描述,那应该是更大的火花。那种不期而遇,应该可以指日而待。那么在座 还有那些朋友希望跟葛亮有进一步交流的话,也可以抓紧现在这个机会。请这位。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